李新安水墨小论

标签:
李新安人物绘画评论 |
分类: 涂鸦阁 |
岁在戊戌,暮春之杪,因了友人的相邀,在长安城南西安中国画院的艺术品交流中心初次见到了李新安先生。桌案上放着册页,打开的页面上有他刚刚作完的两幅小品,一幅高士图,一幅仕女图,虽都是寥寥几笔,而人物却形神毕俏,观之则让人顿失尘念之想,难免会生出些羡鱼之思来。稍后几日,又与友人相约着到大明宫遗址公园之侧,先生的工作室拂云堂,有过几个时辰的清谈,对画家的精神世界与作品品性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李新安的人物画以神采取胜。传神论是东晋顾恺之提出的有关人物画的著名论点,核心是以形写神,是他首次把“神”的概念引入到了绘画美学领域,把人们的审美视觉由对外形美的关注引入到了对于内在精神美的关照。历来的画家,尤其是人物画家,在创作时,都以此为圭臬,终生追求,李新安亦不例外,多年的耕耘,他通过自己的绘画语言实现了某种高度,使他笔下的人物,精神与内在性格的表现,从纸面上走了出来,为观者带来了视觉与心灵上的冲击。他的线条与水墨的运用,亦是到了娴熟的地步,线条则极力地追求简约与明畅,水墨则干湿浓淡,惨淡经营,富于气韵的书写与趣味的呈现,而且二者能够自然地融为一体,传递出笔墨的张力来。他的“仰望”系列人物造像,在写真与写意的结合上,完全消解了工艺与艺术的分野,把中西方绘画创作手法自然而巧妙地综合起来运用,从而使人物既有写真一面的形似,又兼具了写意一面神采的表现的美,人物的精神气质于是升华了,形神兼备就成了它最为鲜明的特征。在以写意为主导的一些高士图的创作上,因为没有了具体的人物肖像的约束,画家的笔意似乎就放开了许多,传统的艺术创作手法得到了更为充分的运用,线条与水墨也许更自由了一些,画家内心世界的情感宣泄亦得到了更为畅快的表达,通过画面传递给观者的,不只是画面所呈现的精神气韵,还有就是画家手心相应的艺术创造力,都是较为优秀的。李新安在表现人物神采方面,还比较注重“点睛之节”,他倾力于人物眼睛的描绘,通过眼神来传递人物的精神气象,有时也会夸张地放大或缩小部分躯体的比例,从视觉的物理属性上凸显人物的精神风貌,有如顾恺之为裴楷画像,脸上凭空添上了三撇胡须,以为可以更能表现出裴楷的才华识具来,他为周恩来总理造像,胳膊就画得粗壮一些,因为他认为这样才更能“提气”一些,从观者的视觉上更能表现出伟人的“伟大”来。当然,人物的背景元素亦为他所看重,或题字,或山云水石,或花木草果,都于人物的神采风度有所衬托。
李新安擅写人物,但于山水、花鸟亦能胜任,相较而言,除却人物而外,更喜欢他的花鸟一些,那种线条的自如运用以及水墨赋彩的清淡明丽,都可以呈现出较高的艺术表现力。他的人物群像,为近些年较为着力的创作,似乎更能表现出画家的笔墨掌控能力以及沉厚的绘画艺术功底。尤其是场面宏大的作品,人物众多,规模宏巨,情态则人各有别,场景则错综繁复,要真正通过笔墨来传达出人的情感发散的力,达到较高的艺术水准,对于画家来说,未尝不是一种考验,李新安的绘画是成功的。戴熙说得好:“画令人惊,不如令人喜,令人喜,不如令人思。”李新安的人物作品是“令人思”的。
和李新安先生有限的几次接触与闲谈,觉得他的姿态是放松的,内心是安静而淡泊的。他的安静与淡泊,显得与这个浮躁且浮华的世界是不和谐的,他似乎更乐于做一个过着庸常日子的普通人,而并不以擅于绘画就显得与众不同,也许正是这样平和的心态,使他在艺术的田地里却是真的与众不同了。另外,他虽年迈,却还勤奋而多思,对于绘画,仍然有着过人的热情,这亦是难能可贵的,让人钦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