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博客十年

(2017-05-24 16:22:31)
标签:

博客

生活

纪事

文化

分类: 在人寰

时间过得真快,恍然回首,写博客已是有十年的天气了。

好运似乎也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年初,单位来了新领导,党政一把手,都年轻,也潮,进门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办公楼的各层装上了网络交换器,整个单位的计算机从此摆脱了孤岛模式,与世界融为一体了。领导们很开化,只要不耽误工作,网络也是开放的,没有禁区。现在回想起来,除了觉得网速有些慢,几乎再没有什么遗憾的。

决定开一个博客,但以自己当时所掌握的网络知识来看,明显有难度。有一天上楼梯时,碰见两位年青的女同事下楼,就问她们,你们会开博客不,帮我开一个?她们都大笑起来:我们也不会!笑声在楼梯间振荡,我至今亦能想起当时的样子,爽朗的笑声依然在耳畔回荡。也就是那么一两天,我一直琢磨着,终于无师自通,在新浪为自己开了一个博客。

其实这时,自己写文章已是有好些年,学生时代的写和编且不提,单从市报副刊上开始发表文章的时间算起,亦是有十多年了。不过,这些文字终究是被动一些,写出来,投出去,总须别人的认可,方能为众人所见,博客则不同,写出来,发出去,全然在自己,它以一种开放的姿态给了写作者更大的自由,在很大程度上亦满足了写作者内心深处的乐于向外界展示自我的迫切心理。当然从它的本意来说,是指网络日记,就是一种比较个人、比较自由、比较容易掌控的自媒体。文字发出之后,还可以看到读者的评论,亦可以留言,或者纸条互动,实在是方便极了。这一年,新浪创建博客亦有两年,还是一种比较热门的网络互动方式,大家都在一起玩,常让人兴奋不已。

总觉得自己是勤奋的,也许是心里所要表达的东西太多吧,翻开文章目录,可以看到最初每月写下的篇目真是太过于多了,有个别月份竟然能有二十余篇之多,有时一天就是两篇,大概当时是新鲜劲作祟,可能想每天更新一篇罢。其实仔细看看,很多的文字,是把先前发表过的文章重新输录了过去,是不能算作新写的,从这个角度看,博客,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存档,无论新写旧抄,都可以保留下来。再往后,大致十年,总体上看,节奏上基本保持在每月七八篇,比较稳定,迄今为止,也就有了八百余篇文章,当然亦包括一些原文照抄的读书笔记,每年亦应有十万字左右的书写量了。

这种表达方式,很适合于自己的性情与实际情况。因为要坐班,因而不可能有相对集中的时间和精力来搞大部头的写作,只能零敲碎打,充分利用工作之余的空档来读书与写作,大部头的作品是想也不敢想的。在此之前,主要是写一些杂文之类的小品文在报刊发表,曾经惹过祸端,引来自以为是的领导对号入座,一段日子里,自己在单位的处境是很不好过的。后来就想,何苦呢?于是调整了写作方向,转入书话一类文体的写作,文字中自然是少了问题和主义,再加上隐姓埋名,用了笔名,果然是河清海晏,天下太平了。大致从博客开始,应该是自己文字的转型期。性情方面,觉得自己有韧劲,能很好地把一件事情坚持下来做好,喜欢小火慢炖、久久为功的渐进模式,博客这种形式,正好适应了自己的性情。其实说到底,还是骨子里喜欢读书和写作,其他的因素,是考虑比较少的。

影响自己坚持着写博客的还有一些因素。应该是在半年以后,大致是出于备份的目的,自己在天涯的博客亦同时开通了,亦有可能是奔着“闲闲书话”那个栏目过去的,现在不好说了,重要的是和《天涯读书周刊》这份电子刊物相遇了。它的编辑者是鲁燕与朱晓剑,当然现在都是比较熟悉了,记得博客初期,专栏栏目就连续刊载着自己的《世说新语》品读系列文字,直到写不下去了,才对鲁燕说了声抱歉,就停了下来。这对自己是莫大的鼓舞。后来这个系列断断续续地写,写了有七八年,才写了七十篇,中途还是语文出版社的谢惠又看上了这些文字,催促着成就了一本书。在此期间,《信息时报》亦曾以专栏的面目刊登过一部分,这与责编潘小娴的关注是分不开的。这些师友的认可与鼓励,一定程度上提供了自己把博客坚持着写下去的心劲与动力。

晓剑这位重要的人物还须再絮叨絮叨。是博客写至中途的时候,晓剑与四川出版集团天地出版社在国内读书界策划了一套书话丛书,称读书风景文丛,规模比较宏大,后来确定为十八册,自己有幸加盟了。《与书为徒》,这为我的第一本书,内心的喜悦是不待言说的。几乎同时,他又看中了博客中的《书事》系列文字,很快策划就又出了一册《猎书记》。这于自己都为一时的荣耀。晓剑的交游是广泛的,仅说他在长安城中,很早就结识了许多文朋诗友,有些已渐成莫逆,这从他最近几年每年要到长安城来的活动安排就能看得出,总是忙于应付,疲于赶场。去年文川书坊策划的西京书话丛书,他与文川合著有一册《珠玉文心》,其中亦有我的一册《铁未销集》,文川各制作了一百册毛边本向外发售,他专程从成都赶过来签名,我们又见过一面,匆匆而别。微信兴起之后,他又自办了几个自媒体,不时地刷新,写着书人书事,看着又忙碌了起来。《天涯读书周刊》现已改名为《愉书一生》,主要通过微信公号发出,他仍挂着名,实际上,大致是鲁燕老师一人在打理,也是坚持了好多年。这都为读书人因为书而聚拢在了一起,多年如一日坚守着,很纯粹,没有什么私心杂念,就是缘于有着共同的兴趣而已。

因为博客,也结识了较多的朋友,尤其是博客兴起的那几年,博友之间互动,渐渐相熟,都会引以为知己。好些年过去,情况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许多原来常相往来的朋友,都消失在人群中了。博客荒芜的,似乎已经成为大多数。生活可以改变许多,生活亦是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云卷云舒,花开花落,本就是自然的常态,任何丰满抑或贫瘠的过去,都会成为人生转身的一瞬,但却丰富了我们人生的内容。还有一些朋友,已然转移了地方,在微信上联络着,有些索性开了公号,把文章粘上去,在朋友圈相互交流。总之是,还可以玩,兴趣爱好相同或相近者,仍然是可以玩在一起的。

如果单就文章说,自己还是比较喜欢《猎书记》以前的文字。那时是快乐的,是无忧无虑的,从来不曾想过烦恼是什么,笔下的文字,没有一丝一毫的埋怨与惆怅,随处都是盛开的莲花,不知不觉,到处都会让人心里充满了知足的喜悦。那时亦好像是随心所欲的,所写种种,都会百无禁忌,单纯着只想随意地表达了自我,没有一点一滴观念上的规矩与法度,更没有刻意的掩饰与化妆,只是随着性子,与文字纠缠,相互都玩得尽兴而畅意。即使稍后,心里有了一些“卷帘卖色相”抑或“插标卖首”的念头兴起,亦是自然而无邪的,是真实的自我的表达。

有时实在是不太愿意过多地思考我们所做的一切究竟有什么意义。博客于自己,最大的益处,也许就是,遣兴而已。它终究陪伴自己,匆匆地走过了十年,十年中的大部分时光,也都是在阅读与写作中度过的,亦正是如此,生活才变得有趣起来。没有必要要给它赋予太多的意义,它不过就是在个人的人生履历中记录了一点点的雪泥鸿爪而已,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畅舒幽怀,并让自己因此而感受到了生活所带来的乐趣,要说其他,真就是多余了。然而现实,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这才是生活中的自己,蓦然回首,时有杜樊川《遣怀》之叹。只是时光,终究是去了,去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长安香积寺
后一篇:西安明城墙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