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再

(2017-05-10 13:08:07)
标签:

生活

自说自话

在人间

情感

分类: 在人寰

已是有好些年了,一直关注古长安城的历史地理文献资料,兴趣丝毫不减,重点的还是喜欢清末民初至建国前这一时期的文字,可能是觉得更加亲近一些,或者是更为真切一些,抑或是气质上更为相近一些,都说不来,总之是喜欢。除了资料,还喜欢人,无论是网络上,或者现实生活中,遇到可以引为同调者,亦都觉得是皆大的欢喜。

真是有幸,这几年逐步凑齐了由史念海主导编撰的大型地方文献资料丛书“长安史迹丛刊”中的十余本书,可以作为垫底的史料,放在办公室的书架中,空闲时翻一翻,或者作为辞典用,都是很方便的。但这些图书,都为清以前的文字,读起来艰涩而外,还很累人,确实都能透发出一种苦累却又让人舍弃不下的美。说到底还是喜欢民时的文字,短章片羽亦好,长篇大著亦罢,心理上是轻松的。夏丏尊的短文,范长江的通讯,林散之、何正璜的日记,读起来都颇有趣味。

新近又在朋友圈中看到一个名字为“终南山故事”的公号,所辑大多为民时一些少见的刊物上登载的有关长安城的文字,还有图片,都是极为罕见的历史地理文献资料,让人觉得很为珍贵。歌者是在编着一本带有研究性质的内部刊物,亦是有关于长安城文史方面的,比较敏锐,也关注了这个公号。有天他来说,这个公号的编辑者,是正在北大读研的一位博士,他们已经有过初步的交流。可知关注这些文献资料的,大有人在,终究这长安城,皇天后土,故事太多了。

当然还有更为神奇的故事是,在朋友圈中转发的一篇民时的文章,作者在文中提到好几位陌生的名字,一会儿功夫,就有人在评论栏做起了注解,详细考索了几个名字的基本状况,真是让人惊奇。还有就是评论栏的好多文字,评论者也许并不是这方面的专家,但却是史实的经历者,可以说出作者一行在民时见过的一个石条,在一九五八年修建王曲大桥时作了桥墩,张学良公馆西北侧曾建过一个砖窑,现在则是一个坑。这些都是历史,一个个非常细小的细节,都能成为一篇好文章。其实就是长安史迹丛刊中的任何一本书,随便划拉出几个字,考索一下,都能成为文献资料。

可惜历史都不在了,有些被写在了书上,有些堙没于时间的长河中了。不再,有可能是一种遗憾,亦有可能是一种幸运。故物不再,徒增可惜;故人不再,亦增伤感。古人有云,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相对于来者,可惜与伤感而外,也许还应有幸运的成分在,因为伟人曾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是历史的铁律,亦是不为人的意志转移的。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不再,总是一个苦涩的词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西五台
后一篇:杜陵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