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书店在后宰门时,它的声名就非常大了,不管是外地游客中的读书人,或者是西安当地的读书人,有机缘都喜欢进去走一遭,倘若还能淘到几本心仪的书,那自然更是让人愉快的事情。可以上网搜搜,这方面的资讯可谓多多。当然更有一些书虫,平日里到这家书店去走一走,几乎成为生活的习惯,在他们看来亦最是再平常不过。
我没有去过后宰门时期的博文书店,但我知道这个小巷子里确乎是有这样一家店面,门前好像还有一个台阶要上;店内的书籍大多以文史艺术类为主,还有自己喜欢的一些杂志,如《万象》、《书城》之类,亦有出卖;据说店内还有一位漂亮而非常健谈的女士,除了向读者推介书籍之外,亦喜好聊天,谈的最多的是她的家事,等等。这些都是从别人的文字中得到的印象,可惜我还是没有去过。直到二〇〇七年秋天,书店所在的区域拆迁改造,书店也不存在了,自己想去看看这家书店的念头自然亦是消失了。
过了几年,晓剑来西安,说是去过博文书店,我心里一惊,难道它还存在?是真的存在,它搬到了碑林附近的柏树林街。柏树林街拓宽改造,街面宽了许多,它在路东,向南约去二三十米,就是卧龙寺,稍南即是文昌门,地理环境还是很不错的。再说这条街上,拓宽前还有好多经营古旧书籍的门店,在西安影响也是很大的,尽管现在大多消失了,博文到了这里,亦应该有地利上的优势。后来还看到几位走得比较近的书友,经常在微信或者餐桌上说博文怎样怎样,老孙怎样怎样,也才知道书店的主人姓孙,和他们也都是要好的朋友,其人还真有些传奇色彩。
黄昏时分的博文书店看上去很美,夕阳直照着过来,因为是冬天,玻璃门是关闭的,但从远远的地方就能看见书架、书台上摆放的书籍,店招也是黑底白字,规规整整,低调而不张扬。店面不大,而深进却有十多米,三面沿墙都是书架,中间则是书台,满满地堆放了书籍,这样过道则是窄窄的,甚至于不能同时容留两个人经过。进门左侧记得挂着一幅邢小利的书法作品,其他则别无引人注目的地方。书籍多为文史艺术类,大多亦常见,不追时潮,但都为经典的读物。翻了翻新出的一套三联版的《王世襄集》,倒觉得有些新意,其中的一本《明式家具研究》,是早已在万邦书城买过的。总之那天,空手而归,不过心里却是高兴的,颇似出门看了一处名胜。当时想,时间若再前推十余年,要买的书就实在太多了,因为看到,这个书店架子上的书籍,有许多都能在家里的书架上找到,可见是意气相投的。出来后想去卧龙寺看一会儿,太晚,已不让进门,走在路上,夕阳的余晖像金子一样打在身上,感觉真是美极了。这是我第一次去博文书店的景况。
还有一次,店里就我一个人,老孙一会儿站在门外,一会儿站在门内,总是肃穆沉默的样子。我只是看我的书。忽然门外来了一对夫妇,喊老孙为“老五”,原来都是发小,二十年不曾见面了。我是不关心别人隐私的人,但那天他们在门口的对谈,却是怎么也躲不过。可以想象,老孙的隐私,底朝天地被我这个陌生人悉数了解了,原来的传奇色彩似乎一部分亦得以解密,我报之以微笑,感受着他们畅谈的欢乐。妇人说,老五,前些天还在电视上看到你了,现在都是西安的名人了。老孙说,没多大意思,啥名人不名人的,人家采访就说了些话。显然是做了一期有关书店的访谈节目。
“博文书店”前加“汉枫”二字,据说是注册商标避免重复以示区别的,可见老字号商标要一路走下去也不容易。我去博文的次数极为有限,大致用指头亦能数得过来,但我心里对它却是敬仰的。它的书是小众的,是长销书,波澜不惊,适宜于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的读者阅读,这是它的定位。它的风格是低调的,无论是营销策略,还是书籍的整体风格,都是扎实而沉稳,不趋于时、哗众取宠的,显示了它的稳健而低调的姿态。它又是坚持着做事的,开店二十五六年了,不管风吹浪打,作为民营书店,仍然保持一贯做派,坚韧地走着自己脚下的路,在这座文化古城,亦是极为少见的。愿它坚持着走将下去,带给读书人更多的福音。

(图片来自网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