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书事(一六四)

(2016-02-14 11:35:36)
标签:

黄裳

高信

叶访樵

马治权

分类: 陈香榭

今年春节回家,和益谦同学就民俗的话题探讨了好长时间。他终究上了大学,所关心的问题和以前已是有了很大的不同。几年前曾经受人之约,想就关中民俗话题写一些文字,后来因为工作太忙,时间和精力不济,就放下了。但还是做了一些知识上的储备,买了一些书籍,野水兄还把他手中的两册民俗方面的书籍送来借阅,现在还存放在办公室的书柜中。给益谦同学带回一本书,是中国民俗文化系列丛书中的陕西卷,让他初步了解一下陕西民俗文化的概况也好。

民俗文化实在是一个太过于宽泛的文化体系,除了地域性很强的特征之外,它的内容也很庞杂,方言、饮食、服饰、建筑等等,随便关注一个支系方面的内容,就须下很大的功夫。益谦同学担心的是目下社会对民俗文化的关注度以及民俗文化的流失问题。这似乎已经超出了一个学生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我只能说,除了一些国立的学术机构在关注之外,民间亦不缺少专业的研究人员在关注它;至于民俗文化的流失问题,则是客观的,就拿语言来说,自古及今,流失与衍变就没有停滞过,我们现在读一些古书,《国语》、《战国策》、《世说新语》等,很为隔膜,何尝不是体现了语言的流失与衍变的道理。流失自然是要流失的,但新生亦为客观,所以不必太过于担心它的消亡。时间总是在选择,是一种客观的社会现象,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春节假期,无意间翻出《开卷》二〇一〇年第二期,从头至尾又看了一遍。八篇文章中,有高信、黄裳、张建智、张叹凤写的回忆、纪念文字,高信先生是回忆他与漫画家陈惠龄的交往的,画家这年九十五岁,不想五年之中,两位先生都遽归道山了;黄裳写《谷林先生纪念》,是纪念书话大家谷林先生的,两年之后,先生亦辞别人世,生年九十三岁;张建智、张叹凤两位的文章则是分别纪念王世襄和盛寄萍老先生的,言辞恳切而诚朴。读这些文字,想到这些人与事,实让人有江河萧肃、星汉寥落的感喟的。《开卷》杂志就是这么风神洒脱、磊磊长声,能够超越时空的羁绊,给世间留下这么多美好的念想来。

年前和马治权先生见过一面,见到他新写的长篇小说打印稿,二十余万字,春节期间先睹为快,倒也通畅,三、两天就读完了。读完之后,趁着热劲写了千字左右的阅读手记发与先生,算是新年的问候。记得有一年春节,节前得到他的长篇小说《龙山》,厚厚的一大本,也是在春节期间看完的,让春节过得比较充实。这些年很少读长篇,多是在春节期间消遣,有一年草木君送来一本新版的《白鹿原》作者签名本,觉得不读可惜,也还是津津有味地读了,此时距《白鹿原》初版时已是有了二十年的天气。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陕军东征时的几部长篇,当时就只看了《废都》,看不出其所以然,现在脑海中只是留下了一些方框,以及主人公庄之蝶的猥琐的形象。马治权先生已是退出了职场生涯,但于书法之道仍然是一如既往地研习,他的《好大王》的书写已臻妙境,出神入化,已有自家面目,虽褒之者有之,贬之者亦众,但能有自家面目终究是难能可贵的事。他的书法作品,沉静的隶书与清俊的行草结合,动静一体,双臻其美,俨然已是书家风范了。此老的勤奋还表现在,于文学一途也是不让同侪,时不时地会有散文、小说抛出,总有宝刀不老的意趣。

节前在西安美院美术博物馆还见到陈列的叶访樵的课徒稿花鸟虫鱼凡五、六十幅,多为一九五九、六〇年作品,积玉成宝,蔚然大观。有一年在古旧市场见到画家的一个册页有卖,随之请来裱画师小田一辨真假,说是赝品,大致为美院学生临写作品,但有乱真的气象,现在倒有些悔意,遗憾当时没有买下它,即使知道是伪作。这已至少是十余年前的旧事了,想来为之惘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辞年(乙未)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