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语
(2015-12-10 13:52:54)
标签:
方英文《落红》小说纪事 |
分类: 陈香榭 |
方英文先生的长篇小说《落红》时隔十三年之后,又重印出版了。此前,出版方曾经有一个微信推广的文章发布,标题是,“期待!著名作家方英文长篇处女作《落红》即将出修订版!”我予以转发,标题引来比较多的议论。后来我把意见归纳了一下,一总回复道:出版社的意思好像是说,十余年前破处了,现在又做个人工手术,让读者再破一回。
我总觉得,一本书的重印,总比新出两本书更有价值。三年前,中国现代文学馆发布的《中国文学发展状况》中说,当时中国每年出版和发表的长篇小说就有两千部之多;而中国作协副主席叶辛则判断,每年诞生的长篇小说应该在八千到一万部。一般的估计,现在的情况也不会差到哪里去。所以我说,一本书的重印,总比新出两本书更有价值。
尽管有价值,但还须推介与宣传,出版方自然有自己的考虑。于是,就有了“长篇处女作”的噱头出现了。但这句话亦颇难理解,对于熟悉作家的人来说,知道是十余年前的处女作重新修订出版了,而对于不熟悉作家及其作品的人来说,就会单纯地以为,不过是作家处女作的修订版印行,何必还要拿“处女作”这个噱头说事。
出版方本来还有更大的噱头要出现在书封,却被作者制止了。据方英文先生的博文《陕西是个村子》介绍,诗人、批评家、《西北大学学报》主编刘炜评教授,“七月二日于我微信留言道:‘《落红》是当代陕西可以传世的两部长篇之一,另一部将由《白鹿原》和《创业史》竞争。’被再版编辑看到,以为语颂其极,遂设计于书封。我建议撤掉。”因为,“我(的)书上,不宜印任何名家鉴定。读者眼睛,历来贼亮啊。”
这当然是一种聪明人的做法。一方面,他已是名家,无须名家推介了;另一方面,推介的话,极易引起纷争与矛盾,还是作为私下的安抚与称誉为好。陕西确实是一个村子,这个村子,曾经有人称其为文学重镇,出现过许多文学作品,但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要能算上数的,却没有几部。不过,大浪淘沙,《创业史》和《白鹿原》,显然,经过几十年岁月的淘洗,看样子要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画上浓浓的一笔了。
快要将近两千年前,左思用了十多年时间,写就《三都赋》,没有谁能看得上,然而他很自信,觉得自己的才华并不比班固、张衡差,于是就去拜访文化大佬张华。张华看了后对他说,文章很好,但还得名人推荐。就又去拜访皇甫谧,皇甫谧赞叹不已,欣然作序,于是奇迹发生了,那些交相非议他的文章的人,也是竞相传写,因为用纸量太大,搞得洛阳城的纸张也涨价了。这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事件,后来太多的文学新人,都以它为终南捷径,搏取文名与声望,当然亦不排除纯洁而本真的寻求社会认可的期盼之情。
除了赠序而外,现在还有推荐语一说,在书的封底抑或书的腰封之上印上名人的推介的话,甚至有联袂推荐一说,以增强作品的社会影响力,这已经成为极为普遍,以至于泛滥的出版现象。但据说有读者不相信这样的推介,只相信自己的眼睛。有次见未来出版社的陆总编辑,他说他送社里的新书给某位领导,人家取下腰封,看亦不看,直接扔向垃圾筐。不知道现代汉语辞典中有无“推荐语”这个名词,显然,它在现当代汉语词汇中已是不可或缺的了。
言归正传,再说《落红》重版的推荐。方英文先生微信私聊对我说:“你刘老师还担心他的话印书上,把地方大佬得罪完了,他也没法混了。岂不知,俺觉得吹得过于狭隘哈。”我说:“印正文就行了,正文比其它任何文字都精彩。”他说:“看看看,这话就顺耳。”我说:“那就印在封面?”他说:“三版吧。”
“陕西是个村子”,说得好,这是以空间在丈量时间。时间总是让各种混乱变得清晰起来,它也是艺术的魔术大师。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