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惺惺相惜——《世说新语》品读之41

(2015-08-26 14:45:44)
标签:

谢安

王珣

世说

品读

分类: 新雨堂

        王珣和谢安相互仇视。王珣在会稽听说谢安死了,就赶到京都拜访王献之,说想去哭祭谢安。王献之本来躺着,听了他的话立时惊起,说,这正是我对你的希望啊!王珣于是前往祭拜,却被督帅刁约阻止,不允进前,说,大人平素在时,没有见过你这位客人。王珣也不与他搭话,径直向前吊丧,非常悲痛,出来时和谢安的小儿子连手也没有握。这则故事出自《世说新语》“伤逝门”。

    王家和谢家,在东晋时期都是重要的门阀大户,都盘踞在京城的乌衣巷一带,乌衣巷是当时有名的富人区,这地方在三国吴时是驻军的营房。王、谢两家,关系本来走得就很近,王珣娶了谢安弟弟谢万的女儿,弟弟王珉则娶了谢安的女儿,原本是亲上加亲,但后来,却相互猜嫌,谢安做主,就让两人都离婚了,于是两个家族互相仇视,这就是有名的典故王谢交恶。当然,谢安还有一位侄女谢道韫,大才女,嫁给了王献之的哥哥王凝之,对夫君也很不满意,在谢安面前也经常发牢骚,但王凝之死后,她还是守寡而终了。有了这样一些背景,再回味前边的故事,就能读出一些味道来。

    王珣不计前嫌,在谢安死后,出于做人的磊落与情义,还是最后送别了谢安,这在王献之看来,这位小兄弟平素的人品表现,似乎应该这样做,也正是自己所期望的。同朝为官,出于敬仰也罢,出于情义也罢,这种惺惺相惜的情结,其实已经超出了一种常人的小我的局限,在胸怀与境界上,自是上升到了一个较高的层次。去也就去了,祭拜别人也挡不住,走的时候也没有按照礼节与谢安的家人握手而别,就是这样一种洒脱的姿态。

    当然谢安对王珣,也是有所赞誉的。在《世说新语》“赏誉门”中,有一则故事说,晋孝武帝时期,谢安兼任中书监,王珣因公事有回应该和谢安一同上朝,但王珣来得晚了,座位狭窄,二人虽然有隔阂,不过太傅谢安还是收敛双膝腾出地方让他坐下。王珣呢,神情安闲舒畅,谢公倾目注视着他。回家后谢安对夫人说,刚才看见阿瓜(王珣小字)了,确实不易多得,尽管不相交往,真是让人不能割舍。这也应该看作是一种人格与精神上的相互欣赏了,同样也超出了一种常人的小我的局限,在胸怀与境界上,同样上升到了一个较高的层次,亦为同为解人之间的一种惺惺相惜。

    王献之曾经对谢安说,您确实惬意洒脱。谢安回答说,我并不洒脱,您称道我说我最得意,我只不过风神和谐舒畅罢了。(《世说新语·赏誉门》)心地光明磊落,了无挂碍,才能做到风神和谐舒畅。谢安的话,何尝不是对自己做人处世原则的一番表白,用它再去考量王珣的做派,实在也有相同的地方。所谓为大事者须有大格局、大境界,生活的细节之中,就有气质的表现,显然王、谢二人都是相互关注的。

    王珣是著名法帖《伯远帖》的作者,这个帖子,与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以及王献之的《中秋帖》,被乾隆皇帝称为“三希墨宝”一直放在三希堂中时相把玩,成为一代绝世之宝。不过据说,羲、献父子的法帖,是为后世书家摹本,而《伯远帖》,才是东晋王氏家族存世的唯一真迹,现存放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董其昌观《伯远帖》,谓“王珣潇洒古澹,东晋风流,宛然在眼”,我们读着他的一些小故事,也是能有“东晋风流,宛然在眼”的感觉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