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度》杂志总第六期在七月出刊,两月一期,算来正好是一周年了。这是一本纯文学版本的民间刊物,在读者群里有人戏称它为青年文学刊物,大致能了解到编辑者、读者的结构状况。酸枣策划着要办一个刊物的时候,刊名也保密着没有向外界透露,但栏目是基本确定下来了,就纸条说,关于读书能不能和张宗子来一个对谈?宗子兄远在异国他乡,我给他发网信,他爽然应约,但对谈显然是有困难的,于是约定由我就私人阅读话题列出一个访谈的提纲来,由他笔答,这即是后来创刊号上的访谈内容。栏目就这样固定下来了。
《向度》的几个固定栏目中,“城市”栏目每期介绍一个城市,酸枣很早就约写一个有关西安的话题,推来推去也推不掉,终了还是在去年末围绕西安都城变迁史写了一篇长约五千余字的文章,在总第五期上发表了。去年末,深圳一石兄过境西安,我们见了一面,他说受酸枣委托,想就读书话题进行一次访谈,我亦慨然应允。他回北京后,很快就发来了访谈提纲,这即是《向度》总第六期上的访谈内容,大致在八千字左右。刊物对受访人有一个肖像陈列,附带写一句自己的随想,并制作成明信片,随刊发行,很有创意,由宗子兄开始的创刊号上,好像还没有这样的举动,可见也是慢慢改良着向前走的。勾犇绘制的自己的那幅肖像,说心里话,真是欢喜不已。画家能依据几张照片画出足以传神的头像来,纤想妙得,实在是很见功底。这两篇文字,都捂了有半年天气,没有依了素日的习惯,顺手在网络上发表,对自己的耐性也是一个考验。回想这一年多的时间,觉得《向度》还是给自己带来了很多的快乐。
彦群发微信,问有没有西大赵俊贤先生的《学府流年》,想借阅一过,说是看了千里青先生的《紫藤园夜话》之后有此想法的,迫切之情,溢于言表。确实有一本,是一三年春上周燕芬教授送的一册签名本,大部分内容都看过了。从书架中找出来,又重新翻阅了一些文章,把《我与研究生》一文中关于霍士富教授的文字在卡片中抄了下来,认为以后可能写文章要用。第二天带至单位,等彦群来取。建党纪念日下午,快要下班的时候,彦群匆匆赶来,喝了一杯茶,看我手头有事,又匆匆离开。他送来一册王鼎钧的回忆录四部曲之四《文学江湖》,有空时倒可以翻一翻。
前几日去万邦书城,看到海豚社出版的范烟桥《鸱夷室文钞》,就买了一本。此公小品文字,有明清小品遗韵,读之让人神爽。原有《烟丝集》《茶烟歇》出版,这一册,则是集中了这两册之外的小品文字,约有三十篇左右。他似乎一直被文坛忽略,但他的名字,却实在是好听极了。还购得一册李泽厚的新书《由巫到礼释礼归仁》,北京三联书店二〇一五年一月出版。李泽厚是当代中国美学绕不过去的人物,很多的读者从年轻时就受他美学思想的影响,他的那册《美的历程》,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成了一本美学方面的经典读物,屡印不衰。书店还有好几册他的访谈系列,也很不错。记得前几年购得一册《李泽厚近年答问录》,沉潜着阅读过一段时日,印象颇深。
还购得一册《启功谈中国名画》,中华书局二〇一二年八月出版。书中收录文字十二篇,多为对中国名画的考证、欣赏文字,图片精美,可作文字上的补充赏阅。书末附中国画名词解释一章,其实也就是文中涉及的几个相关的词语,没骨、双勾、勾花点叶、青绿山水、浅绛山水。先前估计看到过此书,但不知为什么没有购买,可见买书还有个喜好与心情问题。回家翻看微信,知道当天即为启功老人忌日,他已辞世十周年了,心里惶恐,不知所自,岂是冥冥中或有神谛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