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书事(一四五)

(2015-06-22 10:31:46)
标签:

朱新建

钱穆

朱贵泉

书事

分类: 陈香榭

     钱穆《师友杂忆》中,记他在北京大学时有过一次来西安的游历,是在一九三七年春天,离西安事变不到百日,所记文字并不多,但学者的眼光关注的却与一般人有所区别。“而为余等此游特所注意者,乃最近蒋委员长为张学良拘禁处。此事距余等之游不百日,省政府特派员同往。此为委员长卧床,此为委员长跨墙处,一切器物陈列如旧。较之游故宫慈禧太后寝宫卧室,其动人更何啻千百倍。而余更注意大厅近南窗靠西壁一书架上,置张学良日常所阅书。余告同游,观此架上书,可知张学良其人,及近日此事经过之一部分意义矣。惜当时忘未将此一批书名钞录,否则当为对近代史知人论世一项大好材料。今亦无可记忆矣。然张学良亦知好读书,终不失为同时军人一佼佼者。”当为游华清池时所见,篇幅相较已是十分的多了。以书观人,大抵亦不会走眼太多,即使张学良做做样子,恐怕相去亦不会太远。记得也许是知堂所说,想了解一个人,看看他的书房,也就能知道七、八分,都是端的之论。

    前段日子网购的朱贵泉先生的《临池摭录》,翻着翻着就从中间开裂,拆胶了,再翻翻则成散叶,实在不好收拾。稍为董理,就先放着。过几天青女士带至文印室,用订书机重新装订一过,再粘上封面,竟和新书相差无几,只是翻动的时候,稍为费劲,书页字面的间距也变小了,这时就觉得线装书还是有较大的优势,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读起来书页开合有度,轻松自如。但现在书籍的装订,大多都是胶粘订,拆胶实在是极易出现的问题。记得好些年前,还在住单位宿舍的时候,冬天里一叠书放在火炉旁,书脊受热,好几本拆胶了,后来用单位档案室的装订机,重新打眼穿线,修复如新,俨然线装书的样子,翻一翻还觉得挺好玩的。四、五本吧,倒成了书架中特别的风景,让人随时能想起高卧寒斋、拥炉夜读的岁月。

    再说说朱新建的新书《打回原形》。几月前就知道有这样一本书要出版了,作者辞世,后人为他编一本书作为纪念,是现在十分常见的情状。只是买过他的几本书了,唯恐重复的内容太多。端午节放假,晚饭吃得太撑,就穿了拖鞋出门溜达溜达,不小心又进了西部书城。这个书店有一个很奇怪的规则,就是书的塑封读者不能自己拆开,拆开即视为购买。书在手里捏了一会儿,眼睛还是看不到书里的内容,就气气地放下了。于是转身到折扣区,翻着一本大开本的《礼器碑》,足足发泄着看了好长好长时间,有如占了便宜一般。要往出走,又觉得有什么事没有办,就问服务生道,书能不能拆封?她说,可以,只能我来,而且看的时间不能太长。听这话后,心里就有些得意地笑,觉得终究还是进步了。她拆开了《打回原形》,小心翼翼,塑封没有彻底地破坏。我翻了翻,说买了。她艰难地又往塑封里装。我说不用了,但她还是费劲地装了进去。其实我明白,如果不买,也没有关系。也才体会到,实体书店、服务生,还有读者,为一本书,都是很累的。

    后半夜睡不着,就在昏黄的灯光下翻看了几篇朱新建的讲话稿,很觉入味,觉得像他这样有才气又有趣味的人,死了就实在是可惜。他实在已是被打回原形了,已没有了思想上的束缚以及艺术上的羁绊,做人自然也是放浪形骸,一任自然,完全没有体制上的循规蹈矩、墨守成规,然而貌似浊而实清,骨子里仍然是充盈着清正之气。他死了,他生前却说,“来世我愿意做一台手扶拖拉机,插队的时候村里有一个健壮、快乐的女孩儿,让她来开我,我一定不亦快哉!”书的装帧设计也很特别,封面凹出一个方形的天窗来,之下就是书名与作者名,其余则白茫茫一片真干净。书中标点,亦不在字的右下角,而置于两字中间,倒也特别。王朔、陈丹青、姜文、陈村、叶兆言、苏童联袂推荐,书于腰封,其实大可不必,实在让人搞不清谁在推荐谁。

    朱砂在序中说,朱新建生前爱说一个故事:“一人射箭,先画一只鸟来射,未中;把鸟画大,仍未中;就先射箭,后画鸟,果然百发百中。”想来人世如此,却被朱新建看透,他实在也是太过于刻毒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