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札记(三〇)

(2015-01-31 18:40:13)
标签:

魏晋史

王仲荦

经学

文化

分类: 明远楼

    222、第十一章讲魏晋南北朝的经学、史学与文学艺术。

    223、经学与历史、地理著作。经学的继续发展。盛极一时的两汉经学,在魏晋南北朝时并没有完全衰疲,儒家思想仍然是统治阶级的思想武器,但它受到了玄学思想、佛教思想以及其它唯心主义宗教思想的冲击。

    《周易》,汉宣帝时,《易》有施、孟、梁三家。元帝又有京房、费直《易》。至东汉,费氏《易》传习大盛。曹魏、东吴都有注《易》名家。王弼以玄学思想注《易》;江左自东晋以下,注《易》者数十家,如张璠、谢万等,大都祖述王弼。北朝则相反,专习郑玄注《易》。

    《尚书》,秦时焚毁民间藏书。后又两次发现壁藏《尚书》,但篇目残缺。西晋时有《伪古文尚书》出现,传至江南。东晋时,《尚书》正解、正义等多有出现,但真伪难辨。P872-876

    224、《诗》,自秦火后,有毛公及鲁、齐、韩三家。东汉时,郑玄作《毛诗笺》,申明毛义,三家遂废。东晋有孙毓,注《诗》,陈统又难孙毓,申郑玄。至南北朝时,各家聚讼不已。东吴人陆玑,著《毛诗草木虫鱼疏》二卷,至今流传。

    《周礼》,王莽时,列《周礼》于学官。东汉郑玄、马融皆有注。曹魏王朗,后梁沈重,北齐熊安生,皆有所重。

    《仪礼》,东汉有郑玄注《仪礼》十七卷,曹魏、后梁、宋皆有注疏。《丧服》是《仪礼》中的一篇,南北朝时论者众多,著录凡七十一家。根据尊卑亲疏,讨论丧服等差区别,很是繁琐,但对统治秩序有很大作用。P876-877

    225、《礼记》,汉代有戴圣传《礼记》四十九篇,世称《小戴礼》。东汉时有郑玄注《礼记》二十卷。曹魏王肃著《礼记》三十卷。梁时国子助教皇侃撰《礼记义疏》五十卷。后梁有沈重撰《礼记义疏》四十卷。北朝周齐间有熊安生撰《礼记义疏》并行于世。

    《大戴礼记》,汉代有戴德传《礼记》八十五篇,世称《大戴礼记》。西魏、北周间人卢辩进行注解。

    《春秋左氏传》,汉初,张苍、贾谊传《左氏传》,但未立官学。东汉明帝时贾逵著《春秋左氏解诂》三十卷,其后服虔又著《春秋左氏传解谊》三十卷,并行于世。西晋杜预撰《左氏经传集解》三十卷。梁朝有沈文阿撰《春秋左氏经传义略》二十五卷,全书未完成。

    《公羊传》,东汉时,何休注《公羊传》,名《春秋公羊解诂》,凡十一卷。晋至南朝,列于学官。东晋时,王愆期注《春秋公羊经传》十三卷,孔衍撰《春秋公羊传集解》十四卷。

    《谷梁传》,曹魏时,有糜信注《春秋谷梁传》十二卷。而后,孔衍、徐邈、范宁有集解、注等。学官多用糜信注讲授。P877-879

    226、《孝经》,相传有郑玄注,但无资料证明。隋刘炫伪造《古文孝经》,于是《孝经》亦有今文与伪古文分别。魏晋南北朝时注者很多。唐玄宗时论定二者真伪,后今文行而古文废,并以玄宗御注名义颁行《孝经正义》,即通行今本《孝经》。郑注亡。今传郑注本传自日本,阮元以为伪本。

    《论语》,西汉时有三家,鲁、齐、古。东汉时郑玄以《鲁论》为主,参考《齐论》、《古论》,为之注。魏何晏有《论语集解》十卷。东晋南北朝时著者众多。梁朝皇侃撰《论语义疏》十卷。

    《尔雅》,西汉、东汉皆有注。东晋郭璞有《尔雅》注三卷,为后世所重。文学训诂之学,除郭璞《尔雅》注之外,还有不少著作,陈顾野王著《玉篇》三十一卷,最为博洽。汉许慎著《说文解字》,收採九千三百五十三字。魏李登、晋吕忱、北魏阳承庆都有所著。文字符号不断增多,知识有所开拓。

    声韵反切之学亦有突出成就。受梵音拼音方法影响,开始创反切来注音。孙炎有《尔雅音义》八卷,以反切注《尔雅》。魏李登有《声类》。西晋吕静有《韵集》六卷。齐梁时文士多讲究音韵之学。沈约有《四声韵谱》。周顒著《四声切韵》。但都杂有方音,莫衷一是。北周末年至开皇初年,颜之推等在长安共商音韵之学,编制标准韵书,不久陆法言在讨论基础上费时二十年,撰成《切韵》五卷。P879-882

    227、南北学风,略有区别。所谓“北人学问,渊综广博”,“南人学问,清通简要”;“北人看书,如显处视月;南人学问,如牖中窥日”;“南人约简,得其英华;北学深芜,穷其枝叶”等。到了隋代,南北统一,学风逐渐合流。唐时则更为一统。P882-88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