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陈忠实两拒中纪委网站关于反腐话题的采访,缘由是政治话题,语言表达要严谨一些,提法拿捏也要准确一些,担心自己做不到位,于是就拒绝了面对面的访谈。后来是网站给他出了十二道题,他用笔答的形式完成了任务,内容经过审核只字无改,尔后又加了一道题,在十月底刊发了。老汉真是实在人。不过看他对下一步反腐的建议,所说的两条,觉得他的政治敏锐性和坚定性都还是蛮高的,一是要坚持,不要搞运动式反腐;二是要抓源头,用制度来反腐。他还惭愧说自己没有写过反腐作品。仅仅读过他的《白鹿原》,其它的作品零散地读过一些,但已感到很是满足。
两年多来,几乎天天都有反腐方面的资讯在纸媒和网络上出现,正如陈忠实老汉所说,反腐是目前国家最大的事件之一,它已然形成了一定的氛围。今天看到《人民日报》上的一篇文章,《“四体不勤”是种特权病》,文章从河北一位县委书记的慨叹谈起:虽然坐了无数次飞机,但取消贵宾厅等细致服务后,我比刚进城的农民还懵懂,订票、取票、换登机牌等,不问就不知道,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文章接着说,除了不会办理登机,一些干部去医院不知道怎么挂号、乘公交车不知道如何投币刷卡、参加培训会走错教室……当作风建设的紧箍咒念紧了,超配的秘书“转岗”了、围着转的工作人员没了,一些干部开始“亲自”做事情,结果出了窘态、闹了笑话,工作生活“难以自理”。归根结底,根源找在了“‘四体不勤’是种特权病”上,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恶化了干群关系。由此文可见,两年来的反腐,已经确是深入到了细微的层面。
先前读过几本所谓的官场小说,觉得大多都是在描写,或者揭露官场的阴暗面,而且唯恐用力之不足,用大量的文字大肆渲染一种消极颓废的情绪,而缺乏一种向上的力,很难为读者提供一种所谓的正能量,倘以文学,或者政治的视觉去观察,在作家创作层面,有很多的问题是值得思考的。官场小说,其兴也勃,其毕亦炬,大致现在已是很少有人沉浸在它消沉的叙述中了。
这些天还能静下心来读些文字,章太炎《国学概论》刚刚读完,《国学略说》部分正在读,读起来感觉很是畅快淋漓。写这文字的时候,忽然想起他关于苏轼谓韩愈“文起八代之衰”之“八代”的诠释,就十分地有意义,因为直至现在,有很多的专家学者,似乎都还搞不明白,一般的读者,亦有着理解上的错讹。还有就是关于白话文的一段文字,亦十分有趣。本可以照着书本抄下来,可惜此时书本不在手头,就只好放弃了。每天亦能读几段《庄子》,是曹础基的浅注本,书已买回十八年,读来读去亦不觉得无味,年齿渐长,感受益深,日后再读,恐怕又会是一种情景罢。
去过一回汉唐书城,没有买回一本书。在洒满秋阳的街上走,心情自然是不错的,前边有两位背着书包的小学生,吃着零食,斗着嘴,就能偷偷地听两句。一个说:“为什么挑食的都是孩子,家长怎么都不挑食呢?”另一个回答说:“他们买的都是自己爱吃的,还挑什么食?”人谓童言无忌,其实探究起来,关键还是他们的目光是清澈的。街上是纷乱的人影,似不能让人心生亲近的感觉,倒是这两位小学生,实让人觉得是十分的可爱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