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中国火柴业的发展史绕不开人称之为“火柴大王”的刘鸿生。刘鸿生浙江定海人,一八八八年生于上海,家境贫寒,但母亲还是尽力培养他考入了上海圣约翰大学学习,在他二十岁的时候,经人介绍,进入英商开办的上海开平矿务局做推销员,业绩突出,次年即在沪上成立煤炭售品处,成为开平矿务局在上海的主要买办。而后风云际会,宏图大展,与人合伙建立各种煤号,由经销单一的开平煤发展到销售开染煤、山西煤、日本崎藤煤、安南鸿基煤等,业务则迅速拓展,触角不仅遍及长江下游的主要工商业城市,而且扩展到了偏僻的边远乡村。十年时间,其财富的积累已不可胜数,在上海滩融入上流社会,就有了“煤炭大王”的称誉。
但真正使他在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史上留下重墨的,却还是火柴。一九二〇年,中国民族资本开设的火柴厂家在二十三家左右,这年元旦,刘氏邀约七个股东,避开上海重镇,在苏州创办了华商鸿生火柴无限公司,火柴的第一个商标定名为“定军山”,而后又有“宝塔”、“单狮”、“地球”等品牌出现。此时,创建于一八九〇年的上海叶氏家族燮昌火柴(图62、63),以其雄厚资本和品牌质量,抢滩苏州,外加瑞典、日本等外来火柴低价倾销,鸿生火柴就很快陷入困境了。刘氏面对困境,及时聘请专家、技工,亲力亲为,解决了药头化学配方问题,并添置先进机械,降低成本,以“宝塔”品牌打出了市场,乘机兼并了燮昌火柴厂,产品不只营销国内,还远销南洋,与瑞典、日本等国火柴争夺海外市场。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期,瑞典火柴卷土重来,打压民族产品,民族企业纷纷倒闭,一九二八年,刘鸿生联合荧昌火柴老板朱子谦等,成立江苏省火柴同业联合会,保护民族产业;次年又组织全国五十二家火柴企业集会上海,成立全国火柴同业联合会,通过章程,推选他为主席,积极上书国民政府,从减税、限制进口等方面寻求支持,得到部分满足。但形势仍没有好转,面对严重亏损状态,只好竭力寻求突破,一九三〇年七月,鸿生与荧生、中华两家企业合股,成立大中华火柴公司(图77、78、79),刘鸿生出任总经理。此后,大中华火柴公司又兼并了九江裕生火柴厂、芜湖大昌火柴厂、扬州耀华火柴厂等火柴企业,中国火柴形成了实力强大的集团。到了一九三一年,大中华火柴已经占据了大半个中国市场,加上其它中小厂家的产品,国人基本上都使用着国产火柴;火柴出口也数量巨大,中国火柴此时亦成为南洋各地居民的日用佳品。
苏州鸿生火柴厂在一九四九年以后,进行了公私合营,刘氏工业帝国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隐退,成为过去。它的旧址在盘门路,是苏州环古城水上游码头建筑群中的中心建筑,上世纪二十年代所建,二层砖木结构,外墙为青、红两色砖砌清水墙,内部楼板、屋面、梁、柱均为木结构,因为年代太久,风化情况严重,曾经是一个果品批发市场的仓库,后经改造,据说已经是苏州城的一个有名的老建筑了。而刘鸿生,在他六十八岁那年,亦即西历一九五六年,因心脏病突发在上海去世,他的忙碌而困惑的一生亦终于画上了句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