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早期火花中,很容易能看到“无毒火柴”(图55、63)、“安全火柴”(图19、92)等字样,这些文字所提供的信息,反映了火柴制作过程中原材料的变化以及加工工序的改良,也记录了火柴工业的发展史。
最初的火柴,以黄磷作为主要原料,黄磷有毒,在日常频繁的使用中误食会致人于非命,一个很著名的例子是,瞿秋白的母亲,因为年终债台高筑,债主又逼迫得紧,终于绝望,于是写下了遗书,委托亲友代替抚养子女,趁着孩子熟睡,就在酒里放进火柴头而饮恨自尽了,那时瞿秋白才十七岁,他的母亲年龄亦仅四十有一。据说当时全国每年服用黄磷火柴自杀的数例是相当多的,一些民族企业家一方面积极寻求技术改良,另一方面呈递公文,恳请政府出面禁止黄磷火柴生产。天津华昌火柴厂张新吾即是其中的一位,凭着民族企业家的良知,积极努力,不辞辛劳地做着这方面的工作。一九二五年,农商部终于下文禁造、禁销黄磷火柴,于是他就在自己公司生产的丹凤牌火柴商标上印上文字:“黄磷火柴含有毒性,业由公司呈请禁用”(图55),开展公益宣传。
黄磷有毒之外,燃点亦极低,稍有摩擦即能自燃,容易引起火灾,而且燃烧后所释放的气体有毒,对人体也有危害。不过安全火柴在十九世纪中期就出现了,瑞典人伦德斯特伦经过反复实验,在火柴梗上粘点氯酸钾和硫磺混合物,另外把赤磷等涂在火柴盒侧面,使用时,也是摩擦生火,就相对安全了。它的高明之处在于,将原料中的可燃性物质与助燃性物质分离开来,火柴头不和盒侧的磷皮摩擦,就绝对不会发火,也不会自燃,从而把两大安全隐患分开,使之一个巴掌拍不响,于是使用火柴就变得安全了。火柴进入中国,这种工艺已经产生,但那时生产原料多从国外进口,中国人还没有能力使用安全火柴,用黄磷作为火柴原料应是持续过一段时间,产生了危害,引发社会问题,因而才会有民族企业家的振臂一呼和负重改革。
当然现在的火柴加工先进多了,除了主要原料有所改良之外,有时为了控制发火速度,药头中就还加入一些石英粉等填充剂,使药头摩擦发火时火势趋于缓和、稳定;另外,还会加入重铬酸钾以及颜料等,用以改善药头的抗潮性能和外观观感;若以淀粉、虫胶等代替硫磺并加入一些香料,还能制成无硫芳香火柴,燃烧时不产生二氧化硫等刺激性气体,而能散发香味,就让人感到舒适了。看似小小的火花图案,它的文字所提供的信息,仔细地去与时代的背景联系起来,便能发现其中很多的耐人寻味的历史细节。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