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作者,王仲荦,生于一九一三年,卒于一九八六年,浙江余姚人,为章太炎弟子,历史学家,曾任上海太炎文学院、中央大学、山东大学教授,建国后,历任山东大学教授、历史系主任,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被借调至北京标点二十四史,凡十三年,因而避开了文革的冲击,得以腾出精力著书立说,是中国史学界魏晋封建论的代表人物。专攻魏晋南北朝史,与唐长孺并称“南王北唐”,因为王负责南朝五史的点校,而唐负责北朝四史。斋名“鹊华山馆”,得名于济南的两座名山,鹊山与华不注山,作者当年即溘然长逝于此书斋。著有著作多部,《魏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关于中国奴隶社会的瓦解及封建关系的形成问题》、《北周六典》、《北周地理志》、《西昆酬唱集注》、《敦煌石室地志考释》等。《西昆酬唱集注》是他的第一部专著,也是他的唯一一部关于文学方面的专著。
2、关于本书,作者在序言中即有绍介,一九五二年起,因在山东大学授课,编写讲义,写成断代史《魏晋南北朝隋初唐史》,上册在一九六一年七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下册已定稿,一九六六年受文革冲击暂停排印。文革结束,上海人民出版社表示重印上册,出版下册,作者觉得间隔时间太长,有修订之必要,于是把原书改写为《魏晋南北朝史》和《隋唐五代史》两部书,《魏晋南北朝史》上、下册在一九七九至一九八一年出版。有关书籍简介说,“该书体例严谨,论证详密,资料丰富,语言简洁。无论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还是中外交流方面均有作者独到的见解。”“均有作者独到的见解”是很重要的一句话。此去多年,该书的出版,除上海人民出版社以外,上海古籍、中华书局都有不同的版本。我手头的本子,中华书局二〇〇七年十一月出版,上、下两册,为该社王仲荦著作集中的一种。
3、本书作者序言前有王仲荦夫人郑宜秀所作《前记》,应该是为该社“王仲荦著作集”所作的出版说明,篇幅不大,有关著者生平、治学精神、创作态度、著作出版等情况,文字颇有文学色彩,读之能引起人们对于著者的哀思。郑宜秀在文中说,王仲荦最喜欢的诗人是李商隐,他在日常生活中总是给人以睿智的笑,并没有一点书呆子的习气。《前记》文末署明二〇〇七年六月作于济南山东大学鹊华山馆。王仲荦去世后,郑宜秀为他整理出版著作多部,说是贤内助,应该是名副其实的。
4、郑宜秀《前记》中叙说王仲荦治学态度,引用王之启蒙老师任菫先于书法方面教诲的话:“学书从篆隶入手,无他道也,取其一直一横而已。取篆之一直,取隶之一横,直不挠曲,横不欹斜。思之思之。”于时人书法学习,大多由楷入手,似有相背,可存一家之言,是应该认真“思之思之”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