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说荆山

(2011-12-24 14:36:36)
标签:

黄帝

荆山

关山

文化

齐爱云

分类: 在人寰

    说起荆山,总能让人想起三国时魏曹植《与杨德祖书》中的句子,“当此之时,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家家自谓抱荆山之玉。”是说当时文艺繁荣的景象的,而文中所谓荆山,大抵是指春秋时代楚人卞和採得和氏璧之处的湖北荆山,因为卞和献玉的旧事太过出名,且其间又有微言大义存焉;不过,《史记·封禅书》中的话,“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亦言及荆山,有关于黄帝铸鼎的事故发源地,其所指就引来很多的猜测与考辨,终究莫衷于是,难有定论,而以五千年前黄帝部族活动区域、地形地貌、考古挖掘、乡风民俗、文献记载等因素考究,似又以陕西阎良与河南灵宝之荆山为胜。其实天下有荆山之名者繁多,大致都是怀揣了旧事的愿景,向往着和谐鼎盛的生活。

    以《史记》的说法,黄帝在完成统一大业,驾龙升天之前,所作的一件大事,就是在荆山之阳,“作宝鼎三,象天地人。”而后的禹,治水之时便将华夏大地划分为九州,其后则延续传统的做法,如班固《汉书·郊祀志》所说,“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是华夏大地亦才有另外一种说法,九州。鼎在草民初期,是烹煮的器具,亦即现今所用的锅,后来却衍变为国家政权和权力的象征,甚至有了定鼎、问鼎的说辞,并可引申为显赫、高贵等深层次的涵义,说到底,吃饭终究还是天下第一等的大事,先祖黄帝亦是先知先觉的。而曹植所谓“荆山之玉”,分明是冲着立言著文一事而言,他却看得并不是十分的要紧,“辞赋小道,固未足以揄扬大义,彰示来世也。”但魏晋终究是“人的觉醒”的时代,而后曹丕就写了篇被后世认为是回答抑或反驳曹植《与杨德祖书》中有关文学品评与文学功用观的经典之作《典论·论文》,作为一国之君,他则把立言著文拔高到无上的高度,“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自传于后。”完全是一种不同的调子。而杨修则是一种调和的姿态,他在《答临淄侯笺》中说,“若乃不忘经国之大美,流千载之英声,铭功景锺,书名竹帛,斯自雅量,素所畜也。岂与文章相妨害哉!”将立功、立德、立言三者统一起来了。然而,无论如何,不佞想,吃饭问题解决之后,精神需求总是还须有的,生态与社会规律使然。

       辛卯深冬,不佞赴阎良关山,参加民刊《荆山》杂志创刊一周年庆典活动,在寒风中,踏上这先民们曾经生活过的广袤的土地,远望荆山塬,想象着它那因流水冲刷而形成的,呈台状,四周陡峭,顶上平坦,杂木丛生的样子,仿佛有先民们铸鼎的身影在眼前浮动,惟觉恍惚;而荆山上汉高祖刘邦之父刘煓的陵墓汉太上皇陵,稍西的李渊的陵墓献陵,以及在它附近的汉武帝游幸、唐太宗扩建的皇家道观龙游宫遗址,唐栎阳县尉沈亚之祈雨的汉武帝庙,明英宗敕修的后山庙和清凉寺等古迹,则更让人感到它的博大与深邃。因有省内秦腔名家郝彩凤、齐爱云等前来助兴,得观风采,为之神爽,在鼓乐声中,浮想联翩,不能自已。是以为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书事(六四)
后一篇:书事(六五)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