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记钟镝

(2010-07-16 18:01:25)
标签:

贾平凹

马治权

钟镝

黄牧甫

方英文

分类: 群贤庄

    贾平凹先生的好几本散文集子中都收录有他的文章《说钟镝书法》,好些年前我喜欢贾平凹的时候,就对“钟镝”这个名字留意了。西安城这么大,人又这么多,虽然贾氏笔下写了很多的人,但往这四方城里一扔,就只嫌其少了,---名人总是很少的,钟镝就是这“只嫌其少”中的一位。我原来以为他的年龄很大,其实并非如此,他是七十年代生人。

    贾平凹先生笔下还曾写过一位年龄更小的人物,就是方英文先生的公子方韵,贾氏写他的时候,他也就三、四岁的样子,贾的文章的题目是《方韵》。因为这篇有趣的文章,我就关注着这个人物,前些天忽然在新浪的空间里看到了他的照片和文字,真是岁月倥偬,他已大学毕业,在一家报社工作。在偶然相聚的饭桌上,我对方先生说,方韵比你英俊。一向幽默的方先生并不感到欣喜,面无表情地说,我十八岁时也很英俊,过几天把照片发上去。张艳茜女士在我们中间坐,打趣地说,还不服气。坐在我旁边的钟镝不知道听到这段对话没有,我没有注意。后来我想,我真是不会说话,没有技巧,没有艺术,投机和献媚的水平也不高。

    钟镝那天几乎没有说什么话,不管是方英文先生口吐金玉,让大家享受幽默与快乐的时间,还是何志铭、马治权两位先生唱着陕北民歌,让大家大快朵颐之后。我们是第一次见面,前前后后更是没有说一句话,只是见面时握了一下手,我给他添过一回茶。回来后,我看方先生写钟镝的文章中说,钟镝“人熟了乱说胡论,人生了自静如玉”,就觉得他真是没有放开,没有说更多的话。

    后来就查找更多的他的信息,也看他的篆刻与书法。他的篆刻深得贾平凹先生的喜爱,《秦腔》出版的时候,封面上的印章就是钟镝的作品。贾氏还为这件事写了一段话,我在网上看到了手迹:“此书名上所盖印为钟镝先生治,以此赠之留念。钟镝治印充满灵性而又质朴,我甚爱之。贾平凹 05.5.1”其实何止是贾先生喜欢钟镝的篆刻与书法,喜欢他的人也正多。钟镝打小就喜好篆刻,不以上学为乐事,父母虽都在高校任职,但并不强迫于他,任其发展,因而他就有了自己的天性和自由,把上学的时间用于篆刻和书法,常常背了自己的作品奔波于长安名流卫俊秀、刘自椟、傅嘉仪、曹伯庸等门下,亦深得陈少默喜爱,在他们身上吸收着文化的营养与历练,加上自己的天分和悟性,自己又重视游历,以篆刻讨生活,走遍名山大川,尝尽人生百味,书法与篆刻终于就有了自家面目,先后出版了五、六册集子。

    钟镝的篆刻据说是黄牧甫的底子,杂取秦汉金文、钱币文字意趣,才有自家风格。黄牧甫是清末印坛四大名家之一,初学吴熙载,后专攻秦汉玺印,章法处理上匠心独运,错落离奇,以趣味取胜;刀法则猛辣刚健,洗练沉厚;刻印往往不加修饰,也不主张残破,平正朴实,寓拙于巧 ,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在钟镝的作品中,能看到些特质在,不过我觉得,钟镝更突出的在于,章法讲究,不管是书法还是篆刻作品,空间架构上总是能体现出谨严与和谐的美,个别的字单个拿出来可能不美,但放在整个作品中就看不出丑了;重视传统,走的是正路,取法汉隶和魏碑的人,极容易把路走偏,积习之下,缺乏正常的审美,以丑为美,以至于不自知,这是目下书界常见的现象;以刀运笔,我没有见过钟镝刻印,但从介绍他的文章以及印痕看,刀法自然而不拖泥带水,却是显而易见的,重刀轻描,着力于刀,充分挥洒刀的灵性,关键是要做到胸中自有丘壑,手中自有乾坤,当然这更偏重于“技”的层面,习惯而成自然;印外求印,印从书出,不拘泥于治印,把习书作为日课一样与治印相辅相成,美美与共,书印大同,这也是当年黄牧甫对自己的要求,其实艺术一道,正如宋陆放翁所言工夫在诗外。

    但我想,钟镝习书,无论汉隶魏碑,并没有拘泥于一家一体。有天看到他的一幅书法作品,我知道,他一定也曾临写过《爨宝子碑》一段时日,“秋、风、自、响”等字的运笔与结体,正是《爨宝子碑》的风骨,于我真是再熟悉不过了。我曾经临习它有过四、五年的天气,但仍然不能吃透它的精气神。篆隶裂变时期的《吴天发神懴碑》以及隶楷裂变时期的晋二爨碑,都是值得我们重视的。但我没有坚持下来,年轻时所做的大多的梦,都被时光与生活揉得粉碎,钟镝的坚持,以及自在的飞扬,于我都是要艳羡的事。

    和一个人不见面,我是能写出文章,见一次面,当然就更能写出文章了,不过,见面太多,不知为什么,我的文章却怎么也写不出来,——我的生活,正多着总要见面的人,而这篇文章,就写给见过一次面,那么有才气,人称“铁笔少帅”的钟镝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书事(三二)
后一篇:书事(三三)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