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义书》,我总觉得它很神秘,神秘得和印度这个国度在我心目中的神秘感一样严重。我没有去过印度,也没有读过《奥义书》。查资料,说《奥义书》是印度最经典的古老哲学著作,它用散文或韵文的形式记载印度教历代导师和圣人的观点,是阐发印度教文化哲学思想最古老的吠陀文献的思辨作品。据说现在有一百余种。最早出现于公元前九世纪左右,较晚产生于公元后。它的难读,有如当代中国人读老庄,或者佛经。徐梵澄先生从百余种中选取五十种翻译推介给读汉字的人,书名《五十奥义书》,上世纪八十年代前期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最近读完扬之水、陆灏所著《梵澄先生》,其间就说到这本书的难读,就这一问题,梵澄先生在给作者的信中提供了一种认识,我觉得有普遍意义,抄录下来:
来信说《五十奥义书》中有不解处,我相信其文字是明白的。这不是一览无余的书,遇到不解处,毋妨存疑,待自己的心思更虚更静,知觉性潜滋暗长(脑中灰色质上增多了施纹或增长了新细胞),理解力增强了,再看,又恍然明白,没有什么疑难了。古人说“静则生明”---“明”是生长着的。及至没有什么疑难之后,便可离弃这书,处在高境而下看这些道理,那时提起放下,皆无不可。这于《奥义书》如此,于《人生论》亦然。
书,无论是什么宝典,也究竟是外物。
通常介绍某种学术,必大事张扬一番,我从来不如此作。这属于“内学”,最宜默默无闻,让人自求自证。否则变怪百出,贻误不浅。
后来读金克木评徐译《五十奥义书》这篇文章,也说到怎么读这书的问题,金先生说:
这样一部千页大书怎么读?那当然因人而异。若是一般人只想“不求甚解”的略知一二,或则“买椟还珠”,不深究哲学而当成文学欣赏,那也未始不可。书的阅读是可以分层次的。若是最低层次的阅读,我想提供一点意见供非专家们参考。
我的建议实在“卑之无甚高论”,不过是几点,微不足道。一是把文言当白话读。二是可以跳着读。古书哪能处处懂?三是拣软性的读,莫先啃硬骨头。四是自己去解说,边读边解,别去找“标准答案”,那是不存在的。读书不是为应考。读书“为己,而为人乎哉?”深浅只能由自己,别人是帮不上忙的。译者的每篇《引言》及注虽有帮助,毕竟不能代替你自己读解。
其消息正有相通处,都在强调“渐悟”这种过程,强调“自求自证”。我自诩读书的时日够长了,但却没有真正地系统思考过有关读书的这些问题,看到两位大家对阅读同一本难读的书在读法的认识上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才忽然有了些觉悟,虽然还有些没有参透的地方,留待自己日后的“渐悟”,但还是不怕贻笑大方,匆忙地抄出来让大家看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