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记马治权先生

(2009-04-14 22:17:16)
标签:

贾平凹

马治权

文化

分类: 群贤庄

    最早见“马治权”三个字放在一块,是在贾平凹的散文中。有一段时间,我对贾氏的散文喜欢得到了痴迷的程度,出行都要带了他的《抱散集》。《抱散集》里没有他写的那篇六百余字的文章《马治权的书法作品》。贾氏写这篇文章是在一九九四年,他才四十二岁,但《废都》已让他名气很大了。文章发表以后,因为他的推荐,马治权的书法作品据说买的人就很多,这是马治权后来在他的文章《贾平凹向我求字》中透露的。

    贾平凹散文中曾经写过的人物很多,有太多的人物现在已经不在大众的视野中晃悠了,马治权到底还算是个人物,他歇一歇,总要出来伸伸筋骨。办《各界》杂志那会儿,为了申领到刊号,他多次到京城里闯荡,拼命三郎一样地到处采访名人,约人写稿,《各界》还真是很火。后来辞职,书法创作并没有停,文章也不停地写,新近就出了本集子散文《人物卷》。单看这书名,是已经埋下了伏笔,弄不好,过不了多长时间,擅长言论的马先生还会出一本《言论卷》,或者《纪事卷》,外加一册《书法卷》。他总说他是体制外人,我能感觉出一些慷愤的气息,一些自信的放纵。因为他有幸见过太多有影响的名人、大腕,如冰心、王蒙、张艺谋等,有些还有很深的交往,且写了那么多的人物记,方英文的调侃就有些意思,说:在陕西,在西安,判断一个人是否有影响,是否算个文化人,方法很简单,问他,你认识马治权吗?

    马治权常有文章在网上发表,他的书法作品也往上贴,且更新较频繁,我有事无事喜欢过去溜达,虽未曾谋面,但老觉得和熟人一样,有一天看到他写给朋友的横披,不知为何,忽然想写一回“到此一游”,就说了两句品评的话,他为人终究慷慨,似乎并不同意我的意见,做了些许的辩解。我则心里不安,不爱说话的人忽然说一回话却让别人感到不愉快,就真是罪过。后来倒好,他经常给我评论,我也称赞过他,才感到现世安稳,岁月静好。我就觉得,他实在是非常自信的人。

    前些天忽然看到他留在我网页上的消息,说他周末要在万邦书城讲座,题目是中国自由知识分子缺失的体制原因;“近些年来,大家对中国自由知识分子缺失的原因做过多方位的探讨,尤其是对知识分子的批判精神缺失做过许多有益的思索,但关注点大多停留在谴责知识分子的懦弱,自私,精明等等上,而鲜有对其产生的基础进行批判。而主讲人认为,中国自由知识分子缺失的根本原因是体制的原因。诸位如有兴趣,不妨拨冗一听。”我真就见到了他。他很俊朗,方面,平头,肤色白净,上身着大红卫衣,牛仔做派,一口略带陕北方言味道的普通话,语词激昂,显得干练。讲座不到两个小时,对知识分子批判精神缺失的原因,主要归结为两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基础因素,体制主要是政治体制因素。没有太多的理论,多以名人故事佐证,听起来不枯燥。后来讲了一点散文作法,范文引方苞《左忠毅公逸事》,还有太史公司马迁《史记》中的一些片段,是随手拈来,任意发挥。我想,如果他再能准备得充分一些,效果一定是很好的,风骨,让人能想起岳麓书院讲座时的黄永玉。讲座结束后是问答与自由讨论时间,因为目下热议的黄苗子、冯亦代事件,告密文化与民主问题成了主题,场面有些乱,有人甚至于愤声争吵起来,他只是静静地听,间断地插话,表明自己的立场。依我的感觉,他骨子是桀骜不逊的,学养使他变得看起来温雅一些,如果真正要有什么导火的因素,他是能金刚怒目的。你看他的声音那么激昂,底气又那么充足,猛中还有些韧,这样的男人,不干成事才怪。

    他在签名售书,就是那本散文《人物卷》,他一副无所谓的样子。越是热闹的场合,我越是感到空旷,忽然不想主动上前与他握手言欢。等我在一楼选了几本书再来到讲座现场时,服务生正在收拾桌椅,他已不见。我寻思到,魏晋时王徽之雪夜寻访戴安道,还不是没有见上人,可我今天是真真地见上了人呵,就觉得山还是那个山,水还是那个水了,心里总还是高兴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