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字做官——《世说新语》品读之13

(2007-07-30 12:36:08)
标签:

《世说新语》

读书随笔

文化

分类: 新雨堂
    晋怀帝当朝,阮修的名声好听,太尉王衍见他问道:老庄与孔教有何不同?阮回答说:“将无同。”太尉欣赏他的话,就召他为曹掾,时人因此叫他“三语掾”。人长的很好,做着太子洗马的卫玠就嘲笑他说:一言就可以征召,何必借助三语。阮反驳说:假使是天下人心所望,无言也能被征召拜官,又何必借助一言?后来两人还成了好朋友。这是《世说新语》“文学门”里的第十八则故事。它的核心在“将无同”三字。
    “将无同”三字首先涉及到的是语言的方言问题。王力先生曾说:“魏晋的文章和口语距离不远。自从南北朝骈文盛行以后,书面语和口语才分了家。在这时期中,只有《世说新语》、《颜氏家训》等少数散文作品是接近口语的。”(《汉语史稿》上册p24)这也是鲁迅先生极为推崇的,在《人生识字糊涂始》一文中,他以为好文章就应该做到“明白如话”,而“倘要明白,我以为第一是作者先把似识非识的字放弃,从活人的嘴上,采取有生命的词汇,搬到纸上来;也就是学学孩子,只说些自己的确能懂的话。”实际情况就是如此。有专家说,《世说》是中古汉语的“活化石”,因为它保留了许多当时语言的原生态的东西,如“阿堵”、“如馨”、“宁馨”等,当时是通俗易懂的,只是随着口语流变,我们现在才觉得成了障碍。它的俗语主要是士族沙龙里通行的口语以及河洛、江南等地流行的方言。“将无同”也是,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莫非相同,恐怕相同。“将无”是固定的晋人口语,表示揣度而偏于肯定之意,是《世说》中的常用词,如“德行门”十九,“任诞门”四十中都有。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里有段话:“‘将无同’三字,究竟怎样讲,有人说是‘殆不同’的意思;有人说是‘岂不同’的意思——总之是一种两可,飘渺恍惚之谈罢了。要学这一种飘渺恍惚之谈,就非看《世说新语》不可。”这种解说是不科学的,已经有专家指出了。也有人把“将无”二字分开解释,忽视了方言问题,我认为也是不对的。
  这三个字,也说了一个哲学问题。冯友兰谈到中国哲学的精神,说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时,赞扬了阮修的回答,“他回答高官的问题,既无法说,老庄与孔子毫无共同之处,又无法说,他们之间毫无区别,于是,他用回问的方式作为答复,实是一个聪明的回答。”(《中国哲学简史》)阮修也委实说到了王衍的心上,因而就给了他官做,但从后边阮修的话里,他似乎也在强调他的“好名声”,三语一语是无关紧要的,可问题是他的三个字实在太漂亮了,能让人拍案惊奇的,这是一种中国式的智慧,是汉语的魅力让人的智慧充分地得以表现,达到了一种完美。
  不过,在中国的古代,举荐与庭对一直是一种选拔官员的常规方式,关键还在于符合官员的意图,三语掾就是有名的范例,到了今天,“人民的政权”建立以后,这种现象就少见或者不见了,因为凡事都是人民说了算,人民当然不赞成这种选拔任用干部的方式了。
  但老庄和孔教到底有什末不同,这恐怕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将无同”三字是一定说不清的,魏晋人的说话也当不得真,他们在一起,由着性子玩一玩,图个大家高兴,倒是真的,研究家也完全可以不理它。
  “将无同”而“三语掾”,以及后来的“莫须有”,从来都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公案,有着中国的智慧,也有着中国的特色,难怪说仓颉造字,夜有鬼哭,真让人不寒而栗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断句
后一篇:李杜不齐名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