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想念张中行兼忆旧文

(2007-07-11 19:56:36)
标签:

读书随笔

张中行

扬之水

分类: 在人寰

想念张中行兼忆旧文     今天看《藏书报》,有李传新的文章《扬之水的第一本书》,是介绍扬之水的《瑉柿楼读书记》的,辽宁教育出版社一九九三年的本子,只印了三百本。扬之水是宋远的笔名,大致和《诗经》有关,倒也清冽别致,和她的文章一样。她原是《读书》的编辑,现在可能不是了。其实她的本名叫赵丽雅,张中行老先生《负暄三话》中专门写过她。她有“京城三大才女”之一的称号。近年来她出书较多,《诗经别裁》、《古诗文名物新证》都很好,我只是有她早期的集子《脂麻通鉴》和《终朝采绿》,曾经认真地读过一段时间,收获不小。因为李的文章提到了张中行老先生,也勾起了我对他的思念,就把原来的文章粘在下面,算是纪念吧。                       

                 精明的老头
     张中行到了晚年忽然就大红大紫、门庭若市了,真是妙不可言。你要几天不去书市,忽然去了,你会惊讶说,这老头子,真是精力旺盛呵,又出了几本集子。心里暗暗为他祝福,祝他长寿。其实说他是学者更为合适些,只不过他晚年的学者作家化倾向太明显,才使好多读者误解了他。我几乎收集了他所有的集子,在我的书柜中,这样的作家,或者还有学者吧,近、现代的,可没有几个。总体上来说,我最喜欢他的《负暄》三册,在午后的阳光下,或者在深夜的台灯前,随意地翻翻,那实在是一种享受。《禅外说禅》和《顺生论》我曾经下决心要认真读的,但都没有能读进去,这两本书实在太“哲学”了,这样粗略翻翻的结果是,我对自己说,这老精灵,几十年多少次政治运动他身处其中而能相安无事,不稀罕的。后来读《写真集》,其中有篇文章,《刚直与明哲》,加深了我对他的了解。他实在太有资格给我们讲人生和哲学了,现身说法最好。
  他的行文,实在太有自家风味了,曾经有人说,在现、当代作家群中,如果不署名,单看文字就能知道作者是谁的作家,数不来几个,但肯定有张中行。他的文字总是那么不急不慢,苍朴老辣,那么标准化。其实现在好多作家的文字里都有语病,如果能多读读张中行的文字,语病可能会少些,这位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编审,始终乐意在做人与为文的问题上,成为读者的样板,不然,他写那么多文字就没意思。不过,常常是,他为了把某一问题,哪怕是细节,说得清清楚楚,就有些口罗嗦了,缜密是缜密,嗦是口罗嗦,完全是两回事。但终究瑕不掩瑜。还有就是,他的好多文集中的篇目都是重复的,他还常常有序言放在前边,要说集子的出版情况,对我这样喜欢他的读者,有些不公平,我辛苦挣工资购买他的集子,是“重复建设”,我有意见。
  他长得不好看,好多照片都能看出来,不过可慈祥了,让人喜欢。他还不派,听说有时他坐在出版社的门房里,人家把他当做看门的,问他大学者张中行在哪里。
  真是个精明的老头。
                                             (原载《中华读书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