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想念汪曾祺兼忆旧文

(2007-07-03 13:52:22)
标签:

读书随笔

文化

分类: 陈香榭
 
    昨晚睡前随便拿书翻,就翻到了汪曾祺的《晚翠文谈新编》,一晚上都在他的影子下晃晃悠悠的不清醒,后来还翻了他的《文与画》,越发地想这老头子了。他为人谦和达观,作文冲淡自然,作画至醇至美,是中国现代少有的传统意义上的文人。他说,我觉得我还是比较可爱的人,因为我真诚。这也许能够解释一切发生在他身上的一切。前几年写了一篇有关他的文章,附在后面,算是对他的怀念。
   
                      清音清韵清风里
                                      ---读汪曾祺《文与画》

     想念汪曾祺兼忆旧文在文学创作上汪曾祺被认为是大器晚成的典型人物,他大量的文学作品都是在60岁以后完成的,其中《异秉》、《受戒》等小说既是开山之作,也是成名之作。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时代的因素应该占有较大的比重,“文革”期间所有正常的文学创作活动都受到了严重的干扰,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另一方面,作为作家个体,生活积累、思想成熟、创作技巧的完善都需要时间作为载体,这个过程,势必造成一种“势”,一种厚积薄发之“势”,一种呼之欲出之“势”,这种“势”造就了作家本人。而汪氏家学渊源,本人又爱好广泛,小说、散文,写字作画似乎都成了拿手戏。其实,即使在“文革”时期,汪曾祺也有让人刮目相看处,样板戏《沙家浜"智斗》中阿庆嫂的一段唱词“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相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人一走,茶就凉。”写得真是有气势。最末一句:“人一走,茶就凉”竟成了妇孺皆知的民间俚语,据说始作俑者即为汪氏。有时想想,一个弄文字的人要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片言只语,也是十分有幸的事,汪氏就凭这六个字,也该文史留名了吧。

  汪曾祺在文学史上的重大意义在于他的作品回归到了文学的本真,和他的老师沈从文一样,他们都企图在一种贴近自然的状态中描写、揭示本来意义上的人性,并获得了成功。汪曾祺的骨子里是儒家文化,但他却能以散淡的形式表现出来,不管是做人还是为文,这是一般人不容易做到的地方。为人散淡,活得平淡,不刻意于生活,不浮华于生活,也正是汪氏做人的本色。正是在这样的基调中,不管是现实生活中的他,还是他的文字中的人物,都有着诗意般的生活。他似乎总是有意无意地在现实生活和文字中营造着诗与画的意境,追求着天地间的一种大美。当他用朴实,但却清丽的语言描写下他们的时候,一种清音清韵就在人世间的清风里飘然而歌了。

  这本《汪曾祺文与画》,由山东画报出版社新近出版,收录了汪曾祺有关生平和谈字与画的文章近30篇,插图用汪氏字与画105帧,十分精美。读这本书,可以感受到汪氏在近80年的人生旅途中散淡的人生风貌;可以体会到他博大精深的文艺创作理念;可以欣赏到他清新俊逸的书画精品;可以感受到他努力营造人文社会氛围的社会责任感。

  读汪曾祺的时候,常让人有斯人已逝之叹。记得先生曾经说过,有些东西,说没有就没有了,再也不会有了。这岂能不让人黯然神伤。

                                            (原载《西安日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