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话
(2010-04-17 11:19:27)
标签:
语言沉默真实自性杂谈 |
第一次感觉这么的无话可说。这是从未有过的对沉默的欲望。
头脑并没有减轻自己的工作,每日的思绪还是很多,只是不像以前那么蠢蠢欲动地想变成语言。还是喜欢每日读几页闲书,听一两小曲儿,其实更多的,依然是努力接受着那些并不生动的关于生命的解释。无话是对语言一类东西的逐渐的不寄希望。其实几年以来我一直是不爱文学的,在给了我巨大的绚烂和享受之后,文字在我面前迅速地苍白起来。于是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刻意读一些在语言上晦涩无华但在内容上尽量充实的东西,充实到甚至一句话都要用尽全身的力气去理解。读书的乐趣从文字上的享受变成了对大脑的折磨,这种折磨却很诱人,有点像蘸了蜜的苦瓜。我甚至以为假如思想可以独立于文字之外,那我可以彻底地放弃阅读、写字和说话。
说话(写字)的人都在做一件事,就是想让阅读者接受一点什么(我也正在做这样的事,但同时我在努力地克服语言本身的弊端)。在这看起来似乎是很文雅的活动里其实暗含着一种隐隐的霸道,一种不甘,一种斗争。语言是一把武器,它必须出有所指,它必须具有穿透力,否则它无需走出作者的大脑,变成人所共见的东西。所以语言具有内在的立场性——不管这种性质弱到何种难以察觉的程度,而立场意味着站在一端,因此就会有对立的立场存在,所以说话的人大多都在争论,告诫也是一种争论。
但是语言是一种诱惑,它让所有想表达的东西立刻实现。尽管在语言(文字)化的处理中,我们心中原本的东西已经失真。但这种处理很好地骗过了阅读者和我们自己,使我们幻信了语言的忠实。文学的一切修饰可以让一个人的思考能力瞬间降低,这就是为什么辩论者和演讲者总能让对手顿时语塞、让听众迅速臣服,这也是为什么在很多空洞的作品里却附赘了比它本身重量还要沉得多的修辞和描写。如果你曾在一场辩论或者演讲中处心积虑地研究过怎么通过语言的渲染对付对手或听众,你就会明白你在这么多年的说话书写和内在的思索里怎么骗过了自己。
因此,除了自己的本真本性,没有什么值得我们完全地信赖。无论是语言还是思想,都在过去的所有日子里,一次次将我们巧妙欺骗。我倒是还是愿意时常读那几页闲书,听那几首小曲儿,费脑筋去理解那些并不生动的关于生命的解释,因为眼睛天生要看,耳朵天生喜闻,大脑乐此不疲地爱好着思索的游戏。但我不再让真正的自己受任何来自外面的干扰,那个本性有它自己的真实,不会产生多余的意见,所以它选择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