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信、寒、书等

(2009-11-22 01:27:00)
标签:

恋人絮语

哲学

巴特

维特

解构主义

结构主义

释迦牟尼

奥勒留

文化

    很少有人愿意写这样的东西了。麻烦,慢。邮件、qq留言、短信,似乎一个比一个缺少诚意,不是缺少诚意,而是缺乏情致。短信邮件是一种把“沟通”批量生产的东西,催熟的果实一样,缺少了季节的孕育,淡了味道。想象昨日的人们历经多日期待,用颤抖的手把信拆开又迫不及待地把目光迅速锁定在荡漾着浓浓情意的信纸,字里行间都能嗅到遥远又亲近的气息;今天,当我们噼里啪啦在键盘上敲打一通后,来回穿梭的,是情意淡去而寂寞上升,所能看到的,是冷冰冰的宋体黑体楷体字,看不到来信人的任何痕迹。当时间被通讯大大缩短,空间似乎不合乎道理地被拉得无限长。

    有时候,我们不得不借助快速通讯;但也有时候,我怀念那种我其实从没经历过的生活。

    下雪的那天,校园美到了极致。之后,温度降到了极致。遍布校园的各色雪人和屋顶树杈上的积雪一起消失在虚空之中,带走了童话里的画面。残雪出现在诗人语句里的时候,往往带着看得见的破败枯槁和看不见得寒风凛冽,有时也像诗人的心一样。

    可是,我的身上比诗人的心还难过,尤其是当自习室的暖气片冰冰凉的时候。

    最近读的书中,有一本我特别喜欢,特别喜欢的后果就是我不停地向朋友们推荐。我不是很了解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的具体思路,哲学这东西我一直是去感觉而不是用理性触摸,但这本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大师的著作仍给我很大欣喜,甚至是亢奋,因为它似乎是自己内心原声的文字化。你知道,看书时最要命的,就是强烈,强烈,强烈的共鸣。

    被解读的不仅仅是维特,还有每个把这本书读到心里的人。

    《恋人絮语》,法国罗兰·巴特著。我更感兴趣的是他的符号学。

    一个是罗马皇帝,一个是迦毗罗卫国太子,他们都在声色犬马中保全了完整的理性和思考的可能,在沉重的思索中见悟真理,一个发展了斯多葛哲学学派,一个创立了佛陀教育(是为佛教而非宗教)。

    有校,名山医。时众师因生产落后,耕饲而自足。种以有机磷农药浸后播,以防虫害。然校内某鸡刨而食之,摇晃并吐白沫归。主遂注射阿托品于其内以解,无效而鸡亡。杀烹之,恐其农药毒未消,主令家众放箸而独试之,遂心速而瞳扩。就医,问病史,以有机磷中毒医之,病亦甚;再问,遂以阿托品中毒疗,遂解。

    两扇心灵的窗户/两粒红色的宝石珠/瞬时间成了一双血窟窿/ 人类的自私/与科技的野心/将生命屠成血尸/心灵蹂成顽石/ 可你知道/人类怎能永做/世界的主宰?!

    尽管你生活在这个城市,其实你不知道,你离它有多远,就算它的喧嚣俯拾即是,也总也进入不了你城墙般的生活。

    当伤害已经造成,要做的既不是追究责任,也不是愤怒颓唐,而是低下头自己给自己舔伤,哪怕死神已在伤害之后紧紧窥伺,也要在之前的每一刻为生命保持足够的体面——这是在最后一次免疫实验课上殉身的小鼠生前教给我的。

    哲学的道路四通八达,但生活的遭遇却足以使我们在这些路上走得头破血流。在这个时候,哲学似乎太多了,又似乎还不够。

    苏菲的世界,楚门的世界,我们都以为自己生活的世界就是真的。如果我们真的是一部作品里被创造的可怜角色,那是谁执笔书写了我们和我们的世界,又是谁在作品里创造了刚才那位执笔人?那个终极的理性存在,到底存在不存在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我摘的葡萄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