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博客挖掘_学术评论类

(2008-06-07 14:27:20)
标签:

中医

山东大学

博客挖掘

中医药

中药

中医劫

中医存废

医疗

医生

文化

    本文系山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首届博客挖掘大赛参赛文章
    这是我自己博客上的一篇文章,是我第三次写关于中医存在价值的文章。
    现在关于中医存在的两种比较极端的观点就是全盘否定与盲目肯定,基于此,有了我上两篇文章。第一篇是《中医,你将何去何从?》创作于高三,当时国内掀起了一股反中医热潮;第二篇为《关于不自信——从中西医药说起》,某中草药医生在于我的交流中表现了一种激进的“中医观”,以全盘否定西医来全盘肯定中医,而其个人对于中西医的人士都不全面深刻,深入分析一下,这其实缘于从事中医药工作的人的一种普遍的自卑情结。前两篇文章意在分别纠正这两种极端的态度与观点,而我所推荐的此篇博文《中医劫》是对中医存在现状的原因分析,但文中没有明确提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因为方法的提出与施行牵扯国情、政策环境、人才现状和国际形势等一系列复杂的问题,对于我个人来讲,实为难矣。但是文章评论中有人问我怎么办,我如是回答:“解决问题,当下的问题。教育上不做改革,现在教育体制下走出来的学生就没有一个真正适合学中医,中医现在传承都面临极大的困难,谈何发展!祖宗留下的很多精华,现在已经失传了。既有的已经缺失,未来的发展就缺少根基。”今年是山东大学人才年,“人才”关系到民族兴衰存亡与国家发展,更关系到文化传承、科技进步,对于中医的传承与发扬,“人才”是关键词。
    我国现在的中医生存环境是很少有人能真正正确地看待中医。很多人力捧中医,或狂贬中医,中医明显遭到更多的质疑和排挤,虽然说矫枉宜过正,但是这个分寸我们还是要把握好的,毕竟中西医各有长短,且中医与文化和传统思想联系紧密,理解起来,我们要转换思维方式。中医很多东西已经失传,所以大家看不到中医的优越性。西医发展快,掌握其内容的人群大,因此得到的认可多,其实从多数人在看待中西医的问题上已经可以看出他们的浮躁了。我只是觉得中医现在的状况令人心疼,如果衰败了,更悲哀,于是关心一些理论上的事情,但我没有去学它的勇气,就这样,还是学了西医,也很无奈。
    我国的中医人才现状是几乎没有一个从现有人才选拔制度下走出来的学生能够担当起传承发展中医的历史使命。因此我没有选择学习中医,没有学它的勇气还在于自己的理科生身份,文中说道:“在中医人才的选拔、培养上,如今的高考制度可以说并不适用。高中生从高中走出来的时候只有两种:理科生和文科生。无论是理科生还是文科生,在知识体系上都趋向于专门化、方向化,这对于学习中医来说都是致命的缺陷。学习、理解、研究中医都需要强大的知识做后盾,中医中体现了中国的儒释道思想,也包含了中国其他传统的文化和哲学思想,此外还与中国的制度文化联系紧密。例如,中药中讲究‘君药、臣药、佐药、使药’,这种体现中国传统特色的医学科学,已不仅仅是单纯意义的科学。理科生在传统文化的修养上存在很大不足,文科生更是对生理学知识、生物学知识和物理化学等知识所知寥寥,这对于真正理解中医、接受中医来说都是极其不利的硬伤,更不用说应用中医、发展中医了。”因此,即使我曾经无数次地将目光放在中医高校的大门上,我依然无法给自己足够的勇气去学习者们特殊的专业。
    而即使是选择了中医专业的学生呢?他们在校接受的教育并不科学、系统。那是西医化的中医,从质上讲已经不具有多少中医的成分,这种教育模式对于中医人才培养和中医继承发展没有任何好处。因此,我认为学习中医必须自小从师,从专业之师,从德高术湛之师。
    文章最后说:“中医考核制度和行医资格认定的不合理使很多中医医生处于非法行医状态。”这是限制中医人才和中医发展的又一大因素。“此外,中医药管理的弊端也在很大程度上浪费了很多中医药资源。中医药管理局用西医的方式管理中医药,致使中医药现状不甚乐观。”文中引用的数据和粒子很明确地让我们从一个侧面看到了制度上的缺陷带给中医的伤害和损失,而制度又部分体现了整个国家对于中医的态度。
    文章对于中一现状原因的分析肯定还不够全面不够深刻,但我撰写此文的目的在于对自己的思想作一个条理性的的总结与展示,也希望藉此表达一个大学生的忧虑和思考,并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共同关注中医发展,因为被推荐文章最后提到的日本名医的话是警言,而不是谮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工作总结
后一篇:[诗]皈依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