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毕淑敏文章截段及唯苦近佛的感受(一)

(2008-02-16 22:20:11)
标签:

毕淑敏

散文

健康

医学

医疗

赏析

生命

死亡

外科

    毕淑敏的作品给了我很多伴随共鸣而生的启迪与体悟,虽然我买来的她的作品还没全部读完,但我依然想把我这几天得到的记录下来,与各位博友共享。也是一个阶段性的记录和总结,撷取偌大天幕中的零散星光,或许能部分展示神秘夜空的美丽。
                                            —— 一段毫无文采的 题记
1.  ……让死亡回归家庭。衰老后的死亡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人们并不觉得成熟的麦子变得枯黄,然后倒伏在地,是多么恐怖和不可思议的事情。那是大自然的必然。旧的麦秸不回归土地,就没有新的麦株的繁荣。在上个世纪以前,人们的死亡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孩子们从很小的时候,就看见和体验到生命的消失,他们会认为那是很正常的事情,是世界一个必须和不可避免的环节。但是,本世纪以来,由于技术的进步和医学的发达,人们把死亡的地点,由传统的家庭转移到了陌生的医院。死亡被排除出视野,死亡被人为地隔绝了。一位老人,哪怕他从来没有进过医院,哪怕他再三表明要死在自己家里,却没有人理睬他。人们渐渐认为只有死在医院里才是正常的,才算尽到了责任。如果谁死在了家里,舆论会认为他没有的到良好的照料。
    ……让濒临死亡的人,享有最后的安宁与尊严。……我们奉行的观念是——不必抢救死亡。死亡是不应该进行抢救的,因为死亡并不是一种失败。既不是医生的失败,也不是病人的失败。让病人安详舒适地死去,正式医生神圣的职责所在。我们的座右铭是——“尊严地死去”。这包括他是怎样洁净地来到这个世界上,他也要怎样洁净地离开这个世界。我所说的洁净,并不仅仅指的是尘土和污垢,而是指在死者身上,不要遗留人工的化学的放射的等等强加给他的痕迹。
    ……
    ……由于科学的昌明,我们把死亡搬到了医院里。于是人类最后的温热眷恋,在雪白的抢救帷幕的包裹中,被轻易地剥夺了,遗留下另一种现代的残忍。
    死亡再次回归家庭的时候,不是简单的复古和重复,而是对人类自身更多的珍爱和体恤。死亡回归家庭,是对逝者的福音,是对生者的挑战。它意味着更艰巨的工作,更庄严的承诺,更严谨的责任和更充沛的勇气。
                                      ——《让死亡回归家庭》
    与我国的临终关怀医院不同,美国新奥尔良临终关怀医院所负责的病人身在自己家中,医生和护理人员定期关怀。当医生发现病人生命将在24小时内终止时,关怀人员将一直守在病人身旁直到病人死亡。我不敢说这种临终关怀制度对于我国目前的状态完全适用,毕竟在文化背景、民族性格、既成的风俗观念、相关体制体系、人力资源和各种医疗建设等方面我国与美国存在很大的不同。但是,让死亡回归家庭是一个可以提倡的概念。与其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去推延那个终究不可避免的死亡,并且给病人本身带来极大的生理和心理的痛苦(想想那些插满身体的管子、扎在身上的针、高压心脏起搏器……),不如让病人在平静与体面(即尊严)中慢慢走入另一个世界,让死亡成为一道必不可少的程序,而不是医学无力与医疗失败的产物。这样做的同时,病人以及病人家属的痛苦也会减轻不少。
2.  ……我们当医生的,也只是局限在把病人病变的乳房切下来,没有术后感染,我的责任就尽到了。病人出院了,我的责任也就终结了。至于这个病人以后的生活和生存状态,那只有靠她自己挣扎打斗了。有多少泪水曾在半夜湿透衾被?有多少海誓山盟的婚姻在手术刀切下之后也砰然而断?
    身为女性,身为医生,我为自己的粗疏和冷漠而惭愧。……疾病本身并不是最可怕的,世界上没有一种原因,可以直接导致人的苦闷和绝望。可怕的是人群中的孤独,是那种被人抛弃的寂寞。癌症使人思索很多人生的大问题,它可怕的外表之下,是一个坚硬的哲学命题。你潇潇洒洒地随意处置,曾经以为是无限长的生命,突然被人明确地标出了一个终点。那终点的绳索横梗在那里,阴影的紧迫已经毫不留情地投射过来。人与人的关系,在这天崩地裂的时候,像被闪电照亮,变得轮廓清晰对比分明。灾难是一种神奇的显隐剂,把以往隐藏起来的凸显出来,模糊的尖锐起来,朦胧的变得锋利,古旧的娇艳起来。在这种大变故的时候,人是孤单的,人是渺小的,人是脆弱的。
——《为什么是我?!》
    人们经历、命运之间具有的相似度越大,心理认同度就越大,这样的人群彼此间的交流与相互帮扶,不好的经历带来的负面的心理影响就会相应地减小。无须多么复杂的心理辅导和心理疗治的手段技术,身病留在心里的后遗症就会在这种具有相似命运、经历的人的相互的精神搀扶中渐渐痊愈。
    毕竟,只有身心都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才是医者真正的工作目的。
    医者医身医心职责一直是分开的,医生每天接诊量很大,尤其是外科医生,一台手术下来经常是身心俱疲,以目前的体制和已建立的体系,要求医生的术后的对病人的人文关怀的确是苛求。但是如果建立一个合理的、行之有效的有效的术后人文关怀、心理辅助体制和与之配套的体系,培养这方面的人才为这项事业服务,是事办而功倍的医疗完善工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