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怀王的宠姬给屈原斟了杯酒

(2017-01-09 10:17:51)
标签:

杂谈

人文

屈原

宠姬

​        

        屈原早年得志,可能并不完全取决于他的才能。作为楚国王族芈氏三姓昭、屈、景之一的屈姓掌门人,屈原至少有资格继承大夫的爵位。可同为大夫,屈原与敢于分晋的韩、赵、魏三家大夫相比,却少了几分胆气和韬略。屈原只会说:“怀王啊,请不要抛弃我!”屈原给后世文人留下这样的“香草美人”传统,俺实在不敢恭维。

         屈原担任过的最高职位是左徒,相当于秘书长。但这个秘书长并不好当。可以肯定的是,屈原至少得罪了三个不该得罪的人。我们可以假定这样一个场景:一次酒宴之上,楚怀王的宠姬郑袖满满地给屈原斟了一杯酒,笑盈盈地说。“我家子兰还要您多多关照,有机会请您多多教育他。”可屈原却反应冷淡。

        郑袖与子兰虽贵为楚怀王的妻儿,却没有“编制”。按照周礼的规范,只有嫡子才是根正苗红的接班人。郑袖是楚怀王的小老婆,子兰这个儿子就是庶出。作为一个庞大的“家族企业”的最大股东、董事长的儿子,子兰却分不到股份,也没有继承权。那时候当然也没有“五险一金”的说法,于是郑袖与子兰母子的麻烦来了。被体制排除在外,又没有“社保”,子兰唯一的出路是当一名临时工。屈原有个缺点就是“敬君子不恤小人”,多年以后的三国时期,燕人张翼德因此送了命。屈原也因此和子兰母子等人结下了梁子。

         既然求人不如求己,郑袖只好跑到楚怀王跟前去吹枕边风。对于郑袖,楚怀王打算自己千秋之后带着她走。“妻子如衣服,兄弟如手足”,可子兰毕竟不同,他是自己最宠爱的儿子。楚怀王计划先安排子兰当个临时工,然后找机会让他立功,再给他个封号就名正言顺。正好,上官大夫、令尹子椒也有一个庶子需要安排,这件事在董事会上通过不算什么难事。不就是招几个临时工吗?可屈原硬是不同意上会研究。还说什么人员编制过大,楚国上下人浮于事,早该改革了。

       屈原的麻烦惹大了。本来井水不犯河水的几个人,成了冤家路窄的仇敌。不久以后,屈原被免去左徒之职,转任三闾大夫,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务,负责宗庙祭祀和贵族子弟的教育。可屈原的灾难并没有就此止跌。张仪的到来,使屈原的政治生命继续探底。苏秦和张仪是我国战国时代两个著名的纵横家,其中的苏秦凭借合纵抗秦的主张获得了佩六国相印的殊荣。在楚国内部,屈原是“合纵”的积极倡导者。“合纵”成功后,楚怀王荣幸地担任了六国的盟主,这也是屈原深得楚怀王信任的原因之一。

         一个人的到来,使屈原麻烦连连。主张“连横”的张仪要想获得成功,必须斩断六国的“合纵”。一次次由秦使楚,张仪如愿瓦解了“合纵”战略中最重要的“齐楚联盟”。有论着认为,楚国背盟是由于郑袖等人接受了秦国的贿赂,在楚怀王面前进谗言的结果,这仍然没有超越“红颜祸水”的简单认识。实际上六国的“合纵”也是各怀鬼胎,“合纵”战略本身就先天不足。事实上,屈原并没有什么战略眼光。不要说和他的先辈,推动楚国率先改革的吴起相比,就是和同时代的张仪相比,也明显地逊色一筹。张仪的“联横”战略“远交近攻,各个击破”,带有明显的指向。

         表面上看起来是楚国不厚道,可齐国早就暗中和秦国眉来眼去。怀王24年,楚国彻底倒向了秦国。俺不明白,难道郑袖等人就甘心卖国?或许,一个阴谋早已拉开大幕。利令智昏远非君子小人之辩能够说得清楚。对于郑袖、子兰等人来说,最大的希望在于借助外部力量重组楚国这个庞大的“家族企业”。事实上,屈原在他们的心里并不是最大的拦路虎,却是第一块绊脚石。

        于是,剧情继续发展。屈原继续遭受排挤和陷害,这一次楚怀王没有对屈原实行保护性惩罚,而是把他流放到了汉北。绊脚石没了,拦路虎失去了护卫。或许是心有灵犀,楚怀王在各种场合总是说,“屈原就是恃才傲物,不懂得团结同志,也没有什么别的缺点”,于是,在怀王30年的时候屈原被招回了郢都,但他已经失去了发言权和影响力。最终,楚怀王被自己的妻儿、重臣和敌人一起骗到了秦国。三年之后,这位国王客死他乡。

        楚怀王被扣秦国的时候,楚顷襄王即位。子兰如愿当上了楚国的临时工,不过这一回人家可是当上了唐骏一样的“打工皇帝”。令尹(相当于宰相)的职务暂时安慰了一下子兰母子受伤的心。可是,屈原显然很不识相,他不但继续攻击子兰一伙的亲秦政策,甚至指控子兰等人出卖了楚怀王。这是屈原犯下的最大的政治错误。到了顷襄王13年前后,屈原又被流放到了更偏远的沅、湘一带(汨罗江就在这个地域)。可是,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当又一个秦国人白起到来的时候,楚国灭亡了。

          二千三百多年前的汨罗江上,一个孤独的身影纵身一跃,书写下一行最美的“香草美人”般的楚辞文体。这一跃,是无韵的《离骚》、是悲愤的《九歌》。

        诵读着屈原《离骚》里的名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忽然想到了谭嗣同。站在断头台上,他留下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豪迈诗句。谭嗣同与屈原有太多的相似之处,但有一点最相同:就是对他们那并不圣明的“圣主”以死相酬。像屈原一样的悲剧英雄,令人感叹的不在于英雄末路,而在于选择了错误的方向。

        屈原那看起来很美的“美政”理想,不过是一个童话。在古代中国即将统一的前夜,他却绝望地跳进了急流翻滚的汨罗江。孤独的屈原就像是航行在黑夜里的一艘船,却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浪漫主义的先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