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私人厨房——三餐
(2014-11-19 09:36:54)
周六周日过的比平时还忙, 从天津的蓟县到北京的宋庄再回天津的大港,两天跑了700多公里路,生活就要充实忙碌,10点半到家简单的洗漱完开始今天的写作,这也是我舌尖上的私人厨房的最后一篇,关于三餐的故事。
周五晚上,好朋友们在蓟县聚会,一下班,我就往目的地赶去,周末的交通让我闹心,100多公里路走了近3个小时,当我赶到的时候已快八点,让我感动的是所有的人都还在等我,热菜也已经变成了凉菜,话不多说,先自罚一杯,喝酒成为了聚会的主题。周六早上7点,朋友就叫醒还沉睡的我,头天的酒劲还未散去,胃也早已空空,朋友对我的关心从早餐开始,一碗热的小米粥,一点小咸菜,一个鸡蛋,舒服了许多。上学的时候从不注意早餐的重要,经常是早饭中饭一起吃,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注意养生,早餐成了我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顿饭。中国人吃早饭的习惯,始于两千多年前的汉代。此后,华夏大部分地区,大都实行早午晚三餐制,利于生活也利于生产。尽管一日三餐,几乎成为人类共同的饮食制度,同样的饭食在中国,却变幻出不同的生活节奏,塑造出各异的人生感受。清晨,妈妈就在厨房忙碌着,煮开水的锅里搅拌面和鸡蛋,一碗既有营养又清热去火的面汤很快就出锅了,这是我们全家最喜欢的早餐,中国早餐,味道至关重要,面汤看似简单,但要做到不稠不稀不粘锅,也非易事,水烧到什么程度下生面,面和水的比例是多少,鸡蛋什么时候放都有讲究,成功的经验来自于一次次的尝试。对于金城兰州来说,很多人一天的忙碌是从吃碗牛肉面开始的,很多外地人都不理解,早上谁能有这么好的胃口吃这么多,当他们尝了第一口的时候,就会马上改变这种想法,兰州牛肉面有一清(汤清)、二白(萝卜白)、三红(辣子油红)、四绿(香菜绿)、五黄(面条黄亮)五大特点。兰州牛肉面既是一种地方小吃,又成了地域文化,这种文化,靠汲取地方人文的土壤,靠大漠戈壁和强烈的紫外线,靠冷风和草灰强碱,靠伊斯兰的信仰和力量,靠这些养分的滋润和哺育,兰州牛肉拉面早已根植于每一个西北人的味觉记忆里。
高中,我选择在离家较远的学校读书,那里的教育资源更好,为了避免在路上奔波,能有更多的休息时间,我借宿在大姨家,这一住就是三年,大姨就像全职保姆一样,每天照顾我的三餐。一天三顿饭,只有中午时间最为紧张,中午,大姨都会站在小区门口,只要看见远处有我的身影,她便快速的跑到厨房炒菜煮面,一碗拉条,一盘韭黄炒肉,两种美食绝妙的搭配在一起,分秒必争,为的就是让我多睡几分钟的午觉,那时候表姐入伍参军,大姨把所有的精力和爱都注入在我的身上。大姨是非常厚道朴实的人,表姐偶尔回家,大姨做好饭都要等我回来了才能让表姐享用,直到今天,只要是我要回到兰州,大姨都会煮肉做菜,然后送到我家里,家乡的味道,有种特殊的魔力,能让天各一方的家人,穿越时空,聚在一起。
天津,快节奏的生活,中午休息的时间也是我们办公室最忙碌的时刻,同学们下课了就会集中来办理各种事宜,开会、党课、讲座、社团活动等等都集中在中午宝贵的时间里,所以午餐对于我来说更多的是凑活。有居家又贴心的女领导实属一件幸运的事情,她晚上做饭的时候都会多做出来很多,以供给我们这些中午靠“混饭”的单身男女,所以办公室经常会出现好几个人围吃一盒饭菜的情景,午餐的时间尽管短暂,但充满乐趣。
古人讲“过午不食”,意味过了正午就不在饮食了。如今越来越注重养生的中国人都在说“早饭要吃好,中午要吃饱,晚上要吃少”,因为晚上运动量少,晚饭过多不易于肠胃消化,古语说:“晚饭只喝汤强似吃药方”就是这个道理!但在今天,中国人对晚餐的注重超过所有,我也不例外。在我的食谱上,水饺的位置举足轻重,喜欢吃水饺的原因也许更喜欢取“更岁交子”之意,饺子作为北方最传统的一种面食有悠久的历史,饺子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名目繁多,古时有“牢丸”“扁食”“饺饵”“粉角”等名称。三国时期称作“月牙馄饨”,南北朝时期称“馄饨”,唐代称饺子为“偃月形馄饨”,宋代称为“角子”,元代称为“扁食”;清朝则称为“饺子”,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我从不买现成的饺陷,绞肉机里出来陷太绵软没有嚼头,我会选取肥瘦相间的猪肉自己剁,在锋利的刀下,馅肥瘦均匀,按一个方向加水搅拌,肉馅和菜才能均匀的融合在一起,要达到这个效果,需要付出足够的腕力和持久的耐心。放入酱油、咸盐、味精等调味品,用饺子粉和面擀皮,看似繁琐的过程在全家人的努力下很快上桌。过年吃饺子是团圆的意思,取平安团圆之意,朋友离别吃饺子,取“长接短送”之意,盼望早日相聚。饺子被赋予了精神的中国文化和浓厚的人文情怀。
楼下的大娘在自家的花园里开垦了一小块地,每天和老伴辛勤的劳作着,大娘种了应季的蔬菜,如果我下班早能遇见她,大娘也会分享给我她的劳动成果,大娘每天都很高兴,见了邻居们都会有说不完的话,讲述她种菜的心得,乐此不疲,我从未见过她脸上有倦容和愁容,这是劳动带给她的快乐。现代生活,把食物简化为贴上价签的消费品,快乐厨房的菜肴,则让人思考食物和自然以及生产者的关系。时事变迁,人心进退,越是在水泥森林里久居,越向往对农耕生活的回归,社会的急速变化,搅动着每个人的内心。
对美味的渴望,源自人类的本能。然而关于美食,每个人又有着不同甚至相反的选择,嗜荤茹素,快食慢餐,都有各自的理由。今天,空前丰盛的食物,和前所未有的资源困境并存。如果到先辈的智慧中寻找答案,他们或许会告诫我们短暂的一生:广厦千间,夜眠仅需六尺;家财万贯,日食不过三餐!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