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的高考作文题在网上引来了一阵“吐槽”,拍砖比例超过全国所有命题。天津题目是这样的“也许将来有这么一天,我们发明了一种智慧芯片,有了它,任何人都能古今中外无一不知,天文地理无所不晓。比如说,你在心里默念一声“物理”,人类有史以来有关物理的一切公式、定律便纷纷浮现出来,比老师讲的还多,比书本印的还全。你逛秦淮河时,脱口一句“旧时王谢堂前燕”,旁边卖雪糕的老大娘就接茬说“飞入寻常百姓家”,还慈祥地告诉你,这首诗的作者是刘禹锡,这时一个金发碧眼的外国小女孩抢着说,诗名《乌衣巷》,出自《全唐诗》365卷4117页……这将是怎样的情形啊!”这是要把作文写成穿越还是科幻,其实我很想写一篇批判这题目的作文,但如果是考试肯定是零分,还是算了吧,我就按照这材料写写。
任何一种新产品问世都会带来争议,科技再给我们带来受益的同时也会产生负面影响。比如,机器人越来越智能,但未来会不会失控;克隆技术完成了复制与专殖,但挑战了人类传统道德观念的底线;网络缩短了世界的距离但对个人隐私又造成了威胁;武器不段升级杀伤力越来越大确让更多的人蒙受了战争带来的痛苦。同样,超级芯片的问世虽然让人变成了谷歌与百度,但问题也接踵而至。
面对芯片,我有几个疑问?这芯片是装在人的身体里还是安装在我们随身带的设备里,材料里很显然说的是前者,因为在科技发展的今天,移动手机,移动PC早已完成了这种创新。更何况,现在包含各种知识的软件芯片也不算新奇,在市场上都能买到,只是容量没有材料里说的那么全那么大而已。如果装在身体里,会不会对人类健康造成影响,如若没有,那么芯片的问世也带动医学的进步。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新的知识大量出现并飞速发展,全世界的知识总量翻了几番,这值入身体的芯片是怎样完成升级?还有就是如此大的信息量,我们是怎样在短时间内完成筛选并找到有用的信息?芯片怎样帮你理解知识,将文字转化为技能,学为所用,你又怎样“消化“这么多有用无用的知识,第等。想清楚这些问题在去买芯片。
人是学习的主体,我们靠自己的大脑与实践去学习,领悟,将文字转化为知识与技能,在不同的年龄段学习接受不同内容的知识,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论语》:”非生而知之者,故人生来即须求学。“《礼记》:“学然后知不足”。这些道理告诉我们:学习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是文明的延续;对于一个人来说,是生存生活的需要,是成长成才的阶梯。学习不是死记硬背,而是融会贯通,不是应试教育而是素质教育,学习的目的不是比你知道多少,而是能理解多少,掌握多少。外国小女孩能脱口而出中国的古诗词,除了要具备能告诉她答案的芯片,还要有很强的语言能力,至少她要会说中国画,还要理解诗词的意思,如若不然,这芯片不就等同于现在的标准答案,这小女孩的做法和抄袭又有什么区别?对诗词理解不通,知道它在哪一页又有何用,和圆周率背到小数点后几十位,买菜不会算帐,生活不能自理的人又有何区别?
电影《钢铁侠》里能看到当托尼·斯塔克公穿上了红色金钢战衣的时候就掌握了很多作战知识,就如同材料写的那样,随口一说,相关信息点就出现在他眼前,所以他以强大的能力保护这个世界。换个思路,如果这个芯片被坏人掌握,那后果不堪设想。我们都以公平公开公正的准则选拔人才,大家在这一平台上可以充分施展自己的能力,试想,如果一个平时不学无术但很富有的人值入了这个芯片,而一个勤学苦练但家境贫寒的人没有钱值入,那么我们该以什么样的标准去选拔人才呢?
学思并重,知行合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几句话的道理很容易明白,芯片只能告诉你答案,告诉你不了技能,只能告诉你文字,告诉不了你道理。幸好这只是假设,现实中还没有这样芯片,我们只能从好莱坞大片里去寻找无敌芯片的影子。
我心里默念”物理”,脑子里一篇空白,白的比白纸还白,忘的比数学还干净。我逛秦淮河的时候,只能拿着相机到处拍,然后发个微博、微信晒晒,最多说一句“好美“,绝想不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精彩诗句。我找旁边卖雪糕的大娘只是想买雪糕,见了身边金发碧眼的外国小女孩,也只会友好的说一句“HELLO”,这才是正常的生活,我也确定我是个正常的人。写到最后,我想说的是,无敌芯片,伤不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