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心语——礼尚往来
(2012-01-24 19:57:03)
这两天在街上,随处可见拎着大包小包走亲访友的人群,过年送礼看望朋友是重要的活动之一,不管礼物价值多少,重要的是情分,相互馈赠礼物,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交往内容。中国人一向崇尚礼尚往来。《礼记·曲礼上》说:“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馈赠礼品代表着双方的关系,是与其他一系列礼仪活动一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礼起源于远古时期的祭祀活动。在祭祀时,人们除了用规范的动作、虔诚的态度向神表示崇敬和敬畏外,还将自己最有价值、最能体现对神敬意的物品奉献于神灵。也许从那时起,在礼的含义中,就开始有了物质的成分和表现了。即礼可以以物的形式出现。关于礼物这个概念,还有人说它最初来源于古代战争中由于部落兼并而产生的“纳贡”,也就是被征服者定期向征服者送去食品、衣物、甚至是奴隶,以表示对被征服者的服从和寻求庇护。
“礼”不仅仅代表礼品。礼品只是人们之间沟通的道具,礼还包含着礼貌、礼节、礼仪。礼尚往来这句话的核心是让人们讲文明礼貌,注重礼节,崇尚礼仪。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意义上的礼,是非常纯洁的,是文明礼貌的象征。春秋时期,孔子在家收弟子开坛讲学,引起了鲁定公的重视,经常到宫中讲学。季府的总管阳虎特地去看望孔子,孔子借故不见他。一次特地给孔子留下一只烤乳猪,知道孔子最讲究礼尚往来的,终于得到孔子的回访。
“礼尚往来”,注重的是情感、礼节,讲究的是情分,万不可在礼品上搞攀比。“锦上添花”、“雪中送炭”都是礼,中国有句老话“千里送鹅毛,礼青人意重”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最根本、最主要的是感情、思想的交流融合,也就是最应注重的是彼此的来往之情,而非礼也,舍此无它!古人云:“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礼品只是一种次要的外在形式,如果只以礼品的厚重来衡量友谊、感情的厚薄,那是对真正的友谊、纯洁的感情的亵渎,也是对“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这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亵渎!现在,确实有一股在送礼中的盲目攀比之风,是不可取的,决不能效仿。既然是“礼尚往来”,那么人家给了你礼,适当回馈,是人之常情,如果只收礼不回馈,也显得没有人情味,小气抠门,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礼”是一种证明,证明了两者之间的关系,亲朋好友之间、同学同事之间送礼在于示好、亲近之意。这是搞好人际关系的主动方式之一,在当今,送礼也是取得成功的必备条件之一,只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无可厚非;很多陌生人在接受了帮助之后馈赠礼品证明了一种感激,哪怕礼物轻,但那份谢意重,“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知道感恩,以德报恩,那更是弘扬我中华传统美德,更无可厚非;“宝剑赠英雄”表现的是惺惺相惜;“赠人玫瑰,手留余香”表现的互帮互助;“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表现的是依依惜别,这样的事例在我们这个拥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过度太多太多。
华夏文化根源在于“礼”,炎黄文明基础在于“礼”,故孔子曰:“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礼”才有和谐社会,有“礼”才有传统人文精神,有“礼”才有谦谦君子、宏大追求,有“礼”才有典雅语言、优美举止、和谐人际、自信气度“礼”于吾国吾民,当为一种理想之完美生活,为一种追求至善之审美。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