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专业设置不可随波逐流
(2013-05-19 08:23:37)
多年来,诸多大学为满足扩招需求,大量增设诸如新闻传播、国际金融、法学等热门专业,一方面造成资源浪费;另一方面也使得这些专业的毕业生遭遇求职“冷门”。如何适应经济发展进行高校院系专业设置?本报就此专访了北师大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洪成文,就中国现阶段高校院系专业设置弊端进行探讨。
随着高新科技的发展,整个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与之形成对比的高校的课程设置也呈现多元化取向。学以致用,传授学生与生活发展同步的知识原本无可厚非,然而,过度追求热门专业的设置,追求新异课程的开设,无疑给高校自身做强专业实力提供了较大的难度,于此同时,一时呈现出的热门在受到过度推崇进而转变成冷门的现象,却一而再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不可因为过度的追求新异而忽略自身的根本。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革新,在课程设置上,高校更需要树立起自身的强势专业,并以此为龙头拉动基础教育段的革新与发展。
就像曾经的清华,虽然只是一群热情热心的年轻人,却足以为全国培养起众多优秀的文化精英。以此拉动地方教育对于读书的重视。礼仪之邦、文化典范。可是,在当今时代里,何以孕育出色的文化人才呢?
教育原本是件不追求花俏,但要务实的事情,高层对文化人才有需求,那么基础教育就应该培养能够博览群书、思想开阔、而又才思敏捷的专业人才。可是,解放后的教育片面的痴迷于以统一的分数要求人才,这门功课也要学好,那门功课也不能丢,如此选材,直接让偏长于一门功课的人才在所谓的选材途中被应试的统一分数指标扼杀掉。同时,课程设置上,更是追求花俏的多样化,如此直接牵扯了众多兴趣和爱好单一的人才的时间与精力。如此,一忽儿要学这个,忽而有转学那门功课,学生们统统围着试卷与课程团团转,恰是在功课的丛林中迷失了自我的探究方向。
尽管我们的孩子围着分数团团转能够转出诸多让痴迷分数的教育者们欢心的高分数,可是,在整个过程中却让繁杂的知识成为孩子们成才路中的负担。更主要的是,今天需要跟着这门功课转,明天又要貌似专心的投入到那门功课里,“活得匆匆忙忙,感受浮光掠影”今天很多的学生已不再是为了将某一门知识发扬光大而进行探索性的学习。更多的只是投机于学历,匆匆忙忙为了混取一纸学历而应付性的学习。学习完了,是否把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能力呢?更多专业设置,只是考前匆匆忙忙大背特背,考试完了直接把所有的知识还给了老师。
学习是件辛苦的事情,在于不懈的探索,将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言谈举止,转化为内心的不懈渴求。可是,当代围绕分数进行的应试教育直接从知识之中提炼出一些简单的成分进行一些背诵、演练式的肤浅训练,直接导致了兴趣的迷失与能力的忽视。这点诚然归咎于基础教育的无知,可是,设若高校树立起自身的骨气,能够懂得选拔过程中需要选择一些什么样的人才,把人才的决策权不是交给功课杂乱的分数去抉择,那么无形中也会为基础教育指明一个清晰地方向。
对于整个时代的教育而言,随波逐流,讨好与专业需求诚然是必要的,可是,树立起自己的强势专业,培养出能力过硬的素质性人才对比匆忙地开设一些并不擅长、处于探索期的新异专业更为重要。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