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导自主阅读何须专攻传统经典?
(2011-01-01 05:51:21)
标签:
杂谈 |
分类: 教育时评 |
管得太死,束缚太紧,是时下各地教育的一个通病。但从语文教育来说,长久以来,我也致力于各国思想性读物的广泛深耕,但发现,像歌德等等似乎从八九岁就开始用自己的语言来写诗,表达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感情。也许那是天才,但直至现今,我们也可以看到,似乎有不少国家在孩子很小,对语言还不是很精通的情况下,就放心大胆的鼓励他们到网络、书籍中自由取舍材料,习练写作论文了。以至于,不少初中生就可以写出逻辑性很缜密的论述了。
然而,我们的教育在做什么?从很小,学会拼音之后,就没有人去顾及他们自身思想的渐渐成熟,而是脱离孩子原有能力,展开一些所谓的拼音、识字、字形字义分析、形近字偏旁部首的分析等等很多脱离学生自身思想素质的语文知识。在此,并不是批判那些字义分析、段落肢解等等知识是错误的。只是想说,不要让知识脱离孩子自身原有的思想认识和思维能力。因为,我们可以看到,尽管很多教师可以把自己所教授的语文知识讲解的天花乱坠,把很多“语文常识”讲解的很有道理,可是,又有几个可以自由洒脱的运用语言呢?以至于,在高校层次的学者和教授中,也不乏对于语言一窍不通的“大儒”了。
都说,语文难学,这是真的吗?以我来看,这恰恰印证了: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的真理。我想,汉语之所以难学,是因为它钻了一个脱离表达需要的肢解文字、思维的死胡同。所以,在时下一些高级的语言评论专家中,不乏让文字折腾的筋疲力竭之辈。前几年从朱大可教授的博客中也了解到,时下有不少年轻的评论家,终是难以承受做学问的压力,而走上了自杀的道路。这是语言的错?错,只会是人的错!
过于抠门、过于钻死胡同,无疑的让我们民族自身的表达能力走入了一个极端。
所以,我们提倡打破几本教材统一教育的局面。与其比较,我们更应该倡导积极地博览和阅读。记得《三国演义》中,有孔明舌战江东群儒的一幕。有人问孔明:做的是哪门的学问,哪家的学说,结果被不屑一顾。人本来是自由的人,学问也是自由的,为什么要把它圈成一块块、一片片的局部呢?过于钻牛角尖,只会让自己的认识走入极端,尽管可以夸夸其谈,能力培养不出来,却终是空谈。
我们倡导让孩子有个自由的精神空间,广泛的阅读,并不一定非要局限于传统的那些条条框框,何不放开思想将世界各国的天文、地里、政治、人文等等诸多的名著都带入学生的课堂呢?打破几门功课束缚教育的局面,虽然对于传统的考高分教育认识有些冲击,长久坚持,必将是利国利民之举!
师夷长技以制夷,我们不提倡非要在民族之间开展所谓的制约,但是,博闻强识,广泛了解各国的学问、思想根源,以充实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又有何不可?
所以,在今天我们倡导自主阅读的时候,就不该把孩子非要束缚在所谓“传统文化”的认识里。毕竟,现在生活中的很多得力工具是人家外国人制造出来的,如果一直保守传统之路。无疑只会培养众多只会讲究些孔孟礼仪之道的书呆子而已。实用型人才,难道我们就不需要了吗?
综合而言,学问不能太死,“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还是敞开门户,不丢弃自我传统同时,广泛摄取各国之所长是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