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在“通信”栏目刊登了《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编辑部主任张月红的一封来信,标题为“中国某期刊发现31%的投稿存在抄袭”。短短几天,这篇不足千字的短文在国内外学术界引发了热烈议论。
看到上述问题,有点儿惊诧:31%未必是个真实的数字,然而,我们宁可坚信那是个真实的数据。在这之前,已经有过许许多多关于论文造假的消息,而且,耳闻目睹也见过许多代发论文的渠道。
论文,彰显的是一个人的整体学术水平,其中,既要有自己过硬的文字功底,同时也要有自己独特而新颖的思想见解。需要的是自身通过不懈的学习和努力,所积蓄起来的真正的本领,既需要传统知识的积累,更需要打破传统知识束缚,展现自我的新观点、新思想。这与传统考试学习、命题范围内的高分数是有着很大差别的,所以,在诺奖得主的不少学者倡议中,我们常常会见到思想自由的价值被反复提倡。
然而,近期内国内的论文水平似乎并不让人乐观,所以,开始我会想到:宁可坚信31%是个真实的数字。因为,各大学术期刊在国内的销量似乎是个很稀少的数字,多数刊物更是成为“内部参考”性质的读物,又有多少人会去关注其中的新思想呢?可有新奇性的观点和主张?还是一再的对原有陈旧的思想观念反复老生常谈呢?
学术论文造假由来已久,对于论文的废止还是继续已经在前些年引起了讨论,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对学术界的隐忧。到底为什么论文行业会向着凋谢的方向发展呢?
我想,在很大程度上受困于思想认识极其狭隘的教育体系,我们需要倡导和鼓励自由的教育氛围,而非沉迷在一些试题和对文章进行肢解分析的教育,更要打破高分数对于教育思想的束缚才行。在学术界内部,更因该追求真实的成分,不能让论文创作因物质利益的关系而遭受玷污。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当今的时代里,我们倡导思想性、学术性与国际化的思想接轨,以求打破旧有的一些不良传统对于认识的误导。深度发掘自身存在的问题、缺陷,我们有着无比优越的人力资源,为什么不能创造一个富有优越性的学术空间呢?
否则,长期纵容学术论文的造假,势必损害国内学术界的国际形象,同时,也让自己走入一个更加狭隘的学术空间中坐井观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