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急着怒,想想这笔钱给我们的高校后会怎样?
(2010-01-13 20:06:33)
标签:
杂谈 |
分类: 教育时评 |
捐款是件自愿而又不能强迫的事情,可是,现实中,总是屡屡体验“捐款自愿,至少**百”的规定。既无收据、也无发票。而后,就有知情人透漏:部分捐款已到位!也就是说,谁也不敢保证自己的捐款是否真正到位,但是,强制“自愿捐款”,却是每个人都逃避不了的。
好啦,抛开那点儿不足道的冰层。大胆设想一下,假设这笔钱落到中国高校,我们会看到什么局面。
我不敢保证,现在的高校是否缺钱,不断地扩招,以及各类高费的“函授”、“培训”等继续教育项目相信已经给高校带去了不少资金。然而那笔资金竟然没有能够带动我们笨重的学术进步,实在是件让人吃惊的事情!在以往,我们可曾在教育上投入过如此大的资金吗?
很明显,如果这笔钱真正投入给了我们的高校,那么,全国同胞们,我们会看到这滴水是多么渺小。
这会暂时引起一定的躁动,我坚信,尽管我们高校的学术能力不强,可是,那里寄托着无数的贪求金钱、享乐的“人才”!如何尽快掂量好花销掉这笔“巨大”的资金,一定会成为不少权威头疼的问题。对于即将面临退休的人来说,如何尽快使资金发挥“作用”更是一个紧要问题。没有人会喜欢让这笔资金成为活的,苦心经营,让这个“雪球”不断滚大,继而留给下任去使用。在我们的科学思想观里,似乎缺乏那样的惯例!
首先,可能会暂时的涌现出一大批项目建设计划:扩大高校规模。不是吗?我们的高校较西方而言是那样落后,亟待建设一大批现代化规模的科室。接着便是吸引来许多的工程队伍,参加项目招标,里里外外,在建设上花费许多,在种种回扣问题上又将损失一些。
接下来,科室建好了,还需要仪器呀!于是,便有许多质量不过关的仪器厂通过招标参加到器材招标中,其间,可能会打折扣——比如,几千元的应用软件(会不好使)、还有各种各类名目繁多的仪器。相信,我们高校的领导在这方面一定会保持一颗平常心的,不会收取太多的回扣。
一切建设好了,呶,我们还需要引进人才呀!毕竟,现在高校队伍中可能很少有人会应用现代化仪器,需要从外面引进呀!透视去年海归博士之死的事件,我们可以这样想象:引进来的人才,并不是让他们发挥自由学术精神,并带动我们自身投入到学术研究中去,而是先要让他们习惯下我们的思维模式。
我们高校的工作可不是进行学术研究,毕竟上面压着许多严格的、经过上层精心编排好的考核政策,这些政策,不会允许你自由自在发挥自己特长。我们的科学发展观体系里,需要的不是思想自由的人才,而是那些肯听话,能够把上层布置的任务秉持“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完成好的“听话”人才!
我很难想象,从国外引进的人才会有多少见识过这种架势。他们能适应这种不让人自由研究,只要趋炎附势,打点好上级的科学发展观吗?很难!这种“自私”、“虚伪”、“冷酷”、“无情”的气氛会让许多头脑过于简单的留学人员吃不消的,毕竟,中国人较国外“聪明”许多呀!
呶,等人才受不了,被体制拘束“死了”,我们又要重新引进一批……
如此一来,这滴水会很快蒸发掉的!可是,我们会培养出精英来吗?那可就是鬼都懒得思考的问题了!
亲爱的愤怒着的同胞们,这笔钱如果给了我们的高校,我的猜想是否会成立呢?
但愿,我所想的,只是空想社会主义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