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振兴需要革除思想僵化的毒瘤!
(2009-09-29 05:18:18)
标签:
杂谈 |
分类: 教育时评 |
谁在扼杀我们民族的想象力?
僵化的知识认识。从孩童一开始,我们就没有进行很好的思想启蒙,给孩子一片广阔而独立的天空去翱翔!中国当代的几大学者,思想都或多或少的步入误区。打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享有“南朱北何”美誉的朱大可教授,尽管从文字上来看严整得很,可是,如同别的文化评论家一样,他的学术生命深受着各类思潮的挤压常常自身都难以承受。在这种情况下,我想,本身应该很认真的思想一下自己的生活的,把学术生命更生活联系起来。然而,受着一种强有力的学术精神的影响,他却在学术的道路上越行越艰难。我曾见他在博客里,深深的为难以承受学术压力而自杀的“同类”而伤感!怎么说呢?我只希望他早早走出误区来,好好享受下普通人的生活吧!真正的学术和思想应该来源于大众,而非单单是书本!
这样一位受着文化负面作用影响极重学者,在国内评论界享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当他提出文化复兴应当从古文字做起的时候,我想,足以令全国上下生活简单的老百姓震惊!人的品性优劣在于思想,在于认知,在于自身道德的觉悟和深刻反省,在于读书自悟,在于时事的刺激与造就,是通过学写几个简单的字能解决好的吗?
我觉得,这种僵化的认知和思想在生活的不少地方皆有存在!在学校教育体系里,尤其在应试体制下,追求高分数的做法,各门学科中常常走这样的极端。我们总把一些简单、粗暴、直接的知识灌输在学生脑海里,却因此而忽视基本学术思想方法。这样做法最了不起的后果就是:我们的成人很少会懂得表达内心深层次的思想,或者就是在生活欲望的泥潭里弥足深陷、浑浑噩噩!等待受功利驱策轻轻刺激一下才会激发生存和思想的活力,要不,就只能在强大音乐气势下才会迸发自身真实感情!
在中国,做高层的学者是比较累的,尤其是时下年轻的一代学者!原因不是因为思想不好,恰恰是运用不当,他们总是被灌输或者强制灌输许多前人总结出来的经验。这些经验,他们没有必要去细致了解前人是怎么总结出来的,只要坚信那是真理就行!这种强制的灌输,在现在的教育体系中仍旧广泛使用。照这种模式培养,当一个学者达到一定的思想层次后,我觉得,越是进步对自己的伤害越大!因为,他们的思想里,没有一点儿东西属于自己、属于生活!
我认为,朱大可教授便是很好的一例!在我国,还有许多这样的学者,他们承受着知识的压力,希望他们早日可以从僵化的思想中解脱吧!人的本质属性是自然的,应该像天上的鸟,水里的鱼一样自由自在!学者也是,应该是那种在自己领域的广阔海洋里遨游的人,而不是被装在知识的瓶子里近乎窒息!
文化繁荣,需要以思想自由为基础,关于自由的价值,似乎不属于关在人性枷锁里的人!没有思想自由和灵活,我想,生命是空洞的!不是那种轻轻松松心若无物的空洞,而是,被许多复杂情绪挤压的空洞,受强烈欲望压迫的空洞!
在这里,我想,只能做如此简单的阐述。思想的自由和活跃,是一个比较简单而又深奥的话题,只有那种深谙人生、可以跟自己内心和自然沟通的人才会深深体会!
(咳,阐述的太不成功了!这是一个比较大的课题,匆忙间难以表达得简单一点儿。先这样吧,有时间在认真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