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5/bmiddle/001pYPXUzy6O0I1eYx614&690
不知道家长和老师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是不是常有这样的感觉“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即:你很想让孩子学的他没学好,你没想让他学的他却学得蛮有兴趣,我把这称作是教育中的“无心插柳”效用:你刻意用心教育的事情孩子掌握不好,你无心的真实言行却深深影响了他,孩子常常不是按照我们的设想和规划来学习的,他有自己的兴趣和想法,而这些兴趣和想法常常却被教育者忽略。
女儿三岁时,我给她买了个很大很漂亮可以充气的“城堡”,我认为这“城堡”非常好玩,因为需要经常充气,所以卖家免费配送了一个小小的打气筒。我回到家后,把这个非常好玩的大礼物送给了女儿,她却一直对这个“大城堡”提不起兴趣,让我倍感失败。过了几天,我在无意中惊讶地发现,女儿虽然对“大城堡”没什么兴趣,却对免费配送的小小打气筒倍感好奇,天天拿着到处去打气,乐此不疲,而置巨大的精美的“城堡”于不顾,让我苦笑不得,这不就是现实版的寓言故事“买椟还珠”嘛。后来我仔细地观察和思考这个好笑的现象,发现这样的事情在女儿和其他孩子身上都经常发生,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比如,带孩子拿塑料铲子挖沙,可他就是不喜欢用铲子而喜欢亲自动手挖;你带他去放风筝,他对放风筝没兴趣,却把放风筝的线盘当玩具玩把线搞得很乱;你把孩子放进水里学游泳,他对学游泳没兴趣,却对把泳池的水到处喷且乐此不疲;你想让孩子学好数学,他却对吹笛子上瘾了;你想让孩子学英语可她只喜欢画画……类似的事情举不胜举。这就牵扯到教育中一个非常根本的问题:我们教育孩子到底是为了什么?应该是以我们教育者的标准还是应该以孩子的标准来评价做的事情?拿我给孩子买城堡来说,我是给孩子提供一个玩具希望孩子玩得快乐,那孩子对城堡不敢兴趣却喜欢玩打气筒,这不是也达到了玩得快乐的目标了吗?以上所列的挖沙、放风筝、游泳等例子,孩子按照自己的兴趣来“玩”,他们不也玩的很开心很有收获吗?很多时候,“无心插柳”效用的出现,是我们不够尊重孩子,没有从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而强制性地把我们大人的意志强加给孩子,压制了孩子真正的兴趣爱好所致,而这种思维模式却是导致孩子很多教育问题的罪魁祸首。
记得08年的时候,有个在广告行业很成功的家长找到我,她儿子上6年级了,一直非常厌学成为学校里出名的问题学生,问我怎么办?她一直急着问我要解决孩子厌学问题的答案,而我一直在询问孩子的成长历程和心理挫折情况。我们大部分问题孩子的家长都习惯于在孩子出问题后才向别人求助,很少去分析孩子产生问题的根源在哪里。最后我从家长那里得到一个重要信息,孩子厌学是从二年级开始的,那个时候孩子非常想去学武术,可妈妈觉得学武术没什么用,给他报了个钢琴班,天天逼着他去练琴,孩子练琴的时候妈妈在隔壁打麻将,天天如此,过了一段时间,发现孩子委屈得不行,常常是一边流着委屈的泪水一边弹琴,当然了,这样的练琴是不可能把琴练好的,后来孩子以死抗拒练琴家长才作罢。但自此以后,孩子在学习上一直采取消极态度,家长想让他学好什么他就把那门课学得更差,久而久之几年下来,孩子变成顽固不化的问题学生,家里很有钱,请了很多老师来辅导都不见效。这个案例非常典型,家长的教育过于功利,以自己的主观判断代孩子做抉择,无情毁灭孩子的真正兴趣,常想用强制性的方式逼孩子就范,结果适得其反,孩子和家长越来越对立,孩子的厌学问题越来越严重。所以,孩子的兴趣绝不是个小问题,家长引导得好,很多问题迎刃而解,强制打压,往往严重挫伤孩子的积极性,影响到孩子成长的方方面面,绝不可轻视。
我上初中三年级的时候,教我们化学的是董老师。董老师值班时,常常在晚自习结束后教室要关灯前的一小段时间和我们随便聊聊,天文地理、人情事故、政治历史,随意而谈,完全凭我们的关注点和兴趣所在。现在,二十年过去了,董老师教我们化学的情景和很多学科知识我都记不清了,可对晚自习和我们“自由谈”的情景却历历在目,其中传授的很多课外知识和价值观念,我记得很牢并深深影响我至今,多少年来,我一直在想,如果董老师当年能把这种“自由谈”的课代替化学课,这对我们众多学生的一生影响该有多大啊!遗憾的是,很多正规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背离了真正的教育,而真正符合人性的“自由谈”教育却仅仅在董老师值班夜的十几分钟里才出现,这正如现在人们在餐厅里吃饭,在菜快吃完的时候,主食才上来,菜变成“主食”,主食却变成“副食”。
当我真正创业开始做教育的时候,我一直有个教育的理想,把真正的教育当做教育的“主食”呈献给我的学生,不让学生有我当年的遗憾。现在,我每个周二都开类似“自由谈”的公益课(面向家长和15岁以上学生):幸福人生课(聚谈),就是在自由的氛围里探讨教育及影响人生幸福的诸多问题,给大家以启发和教育。很多来上辅导班的孩子家长也感到奇怪,我辅导学生数学语文英语这些主科的时间并不多,而我教育家长及和孩子沟通互动的时间却很多,很多孩子处于“放养”的状态,我不轻易地“教育”他,而是观察分析、理解接纳学生,有了这样的基础,很多“问题孩子”都喜欢向我敞开心扉,我说的话他们也听得进去,反而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昨天一个初二特需教育的女孩子跟她妈妈讲,这里很不一样,别的教育机构都要有做不完的卷子,这里老师常和我们轻松地聊天、玩耍,学生们都很轻松快乐,学习效率和兴趣大大提高,反倒进步很快。这个初二的女孩,我昨天一个上午几乎没给她辅导什么内容,就是对于她的作文题目“那一刻,我的世界春暖花开”,我对冥思苦想的她笑了笑说“想不出来写什么了吧?呵呵,其实我已经替你想到了最好的素材,就是怕你不敢写啊!”,说完我就出教室看小学生们玩水、捞河里的垃圾去了,过了半个小时这个初二的女孩子竟然把文章写完了,写得就是自己身体重病动手术的事(现在身体尚未恢复,在我这边继续用原始点疗法调理),让我也倍感惊讶,这么多年,这件事她一直不敢面对,现在终于写出来了,把心理垃圾倒出来,为她更大的进步奠定了基础。
尊重孩子的兴趣和意愿,其实就是按圣人倡导的“因材施教”的理念来教育,很多当代成功的人,他们成功的方面可能并不是他们的父母当年想让他们发展的,只是尊重了他们的兴趣选择,从而为他们的成功开辟了道路,因为孩子感兴趣的事往往是他们的天赋和潜能所在。丁俊晖当年上学时学习并不出众,就想打台球,他的父亲力排众议,允许他退学打球,才成就了今天的九球天王丁俊晖。怀远堂教育传承至现在,历六七代人,教过的学生无数,最有成就的两个学生:一个是我大伯宋守宏(中国著名水彩画家,青岛工艺美院校长,画作曾挂进人民大会堂),另一个是宋世华(山东省篮球队教练,其子宋涛是中国进入NBA第一人),这两个人当年求学时都不爱学习,一个爱画画一个爱打球,我的曾祖父(私塾先生)没有强制他们学文化课,而是鼓励他们按兴趣发展,最终反倒成为成就最大的俩个学生。行行出状元,任何行业做好都会对社会有所贡献也能成就自己。家长不能以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往往越是自由成长的孩子,越忠实于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天赋选择的事业,越容易有成就,对社会的贡献越大。
看到现在社会,这么多父母为孩子诸多的教育问题而焦虑:我想让孩子学钢琴他偏不喜欢,他想学的象棋却没什么出息;老师布置的作业,我比孩子还紧张,孩子感觉作业不是他自己的事反倒是我们家长的事了;什么时候,我的孩子能和班上的优秀生学得那样好不用我操心;我包揽了孩子其它一切的事情就想让孩子专心学习可他就是学不好;我花了那么多的钱费了那么多的力来培养孩子的特长,可孩子就是不争气,也没有感恩的心…….这些问题真是太常见了,常被家长问到,我有时累了都不屑于回答,我更想问家长的是:是你在上学还是孩子在上学?是培养你的兴趣还是在培养孩子的兴趣?是你替孩子过一生还是孩子自己过自己的一生?学习本来就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你那么焦虑干什么?
说句不恭维的话,这真是皇帝不急太监急。孩子的成长需要过程,需要经历挫折失败和自己的思考,需要他自己的选择和判断,包办代替只会害了孩子。老子说“圣人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对于教育我归纳为“教者无心,以学生心为心”,太尽心尽力充满着期望的教育往往令人失望,顺其自然不刻意的教育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我们不能把太多的主观意愿强加给孩子,而是应该放下一些功利心、急躁心,顺其自然地呵护孩子成长,孩子最终是自己成长的,不是可以揠苗助长。对于那么多焦虑的家长,我奉劝一句:请把教育的“有心栽花”变为“无心插柳”吧!有心栽花是放不下主观意愿,太“有为”,反倒给孩子的成长添乱,而无心插柳却是放下自己,随顺孩子的兴趣和心性,让孩子自由健康的成长。“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不仅仅是一句俗语,更是一句教育箴言,值得我们深思。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