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世界上最壮观的七大雷电

(2007-07-05 20:03:40)
分类: 自然

              世界上最壮观的七大雷电

雷电的产生
    空中的尘埃、冰晶等物质在云层中翻滚运动的时候,经过一些复杂过程,使这些物质分别带上了正电荷与负电荷。经过运动,带上相同电荷的质量较重的物质会到达云层的下部(一般为负电荷),带上相同电荷的质量较轻的物质会到达云层的上部(一般为正电荷)。这样,同性电荷的汇集就形成了一些带电中心,当异性带电中心之间的空气被其强大的电场击穿时,就形成“云间放电”(即闪电)。
   带负电荷的云层向下靠近地面时,地面的凸出物、金属等会被感应出正电荷,随着电场的逐步增强,雷云向下形成下行先导,地面的物体形成向上闪流,二者相遇即形成对地放电 。这就容易造成雷电灾害。
    雷电形成于大气运动过程中,其成因为大气运动中的剧烈摩擦生电以及云块切割磁力线。
    闪电的形状最常见的是枝状,此外还有球状、片状、带状。闪电的形式有云天闪电、云间闪电、云地闪电。云间闪电时云间的摩擦就形成了雷声。
雷电的描述
    在气象学中,常用雷暴日数、年平均雷暴日数、年平均地面落雷密度,来表征某个地方雷电活动的频繁程度和强度。此外,也使用年雷闪频数来评价雷电活动,它是指1000平方公里范围内一年共发生雷闪击的次数。
    大量观测统计资料表明,一个地区的雷闪频数与雷暴日数成线性关系。通常,建筑行业的防雷,更多的注重雷暴日的多少;航空、航海、气象、通信等行业越来越关心年雷闪频数的多少。
    我国一般按年平均雷暴日数将雷电活动区分为少雷区(<15天)、中雷区(15—40天)、多雷区(41—90天)、强雷区(>90天)。
    我国的雷电活动,夏季最活跃,冬季最少。全球分布是赤道附近最活跃,随纬度升高而减少,极地最少。
雷电的破坏
    雷电的破坏主要是由于云层间或云和大地之间以及云和空气间的电位差达到一定程度(25—30kV/cm)时,所发生的猛烈放电现象。通常雷击有三种形式,直击雷、感应雷、球形雷。直击雷是带电的云层与大地上某一点之间发生迅猛的放电现象。感应雷是当直击雷发生以后,云层带电迅速消失,地面某些范围由于散流电阻大,出现局部高电压,或在直击雷放电过程中,强大的脉冲电流对周围的导线或金属物产生电磁感应发生高电压、而发生闪击现象的二次雷。球形雷是球状闪电的现象。
雷电灾害
    全球每年因雷电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不计其数,导致火灾、爆炸、信息系统瘫痪等事故频繁发生,从卫星通信、导航、计算机网络乃至到每个家庭的家用电器都会受到雷电灾害的严重威胁。美国每年因雷电造成的损失约50—60亿美元,造成的火灾3万多起,仅1998年就使10多万台计算机受损。
    我国每年因雷击造成人员伤亡达三四千人,财产损失有50—100亿元人民币。在1998年和1999年的两年间,全国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在百万元以上的雷电灾害就有38起,仅上海市1999年由于雷电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就达2亿元。
直击雷 :
    雷电直接击在建筑物上,产生电效应、热效应和机械力.在雷暴活动区域内,雷云直接通过人体,建筑物或设备等对地放电所产生的电击现象,称之为直接雷击。此时雷电的主要破坏力在于电流特性而不在于放电产生的高电位。雷电击中人体、建筑物或设备时,强大的雷电流转变成热能。雷击放电的电量大约为25~100C。据此估算,雷击点的发热量大约500~2000J。该能量可以熔化50~200mm3的钢材。因此雷电流的高温热效应将灼伤人体,引起建筑物燃烧,使设备部件熔化。在雷电流流过的通道上,物体水分受热汽化而剧烈膨胀,产生强大的冲击性机械力。该机械力可以达到5000~6000N,因而可使人体组织,建筑物结构、设备部件等断裂破碎,从而导致人员伤亡、建筑物破坏,以及设备毁坏等。
雷电感应
    感应雷的破坏也称为二次破坏。雷电流变化梯度很大,会产生强大的交变磁场,使得周围的金属构件产生感应电流,这种电流可能向周围物体放电,如附近有可燃物就会引发火灾和爆炸,而感应到正在联机的导线上就会对设备产生强烈的破坏性
静电感应雷:
    带有大量负电荷的雷云所产生的电场E将会在架空明线上感生出被电场束缚的正电荷。当雷云对地放电或对云间放电时,云层中的负电荷在一瞬间消失了(严格说是大大减弱),那么在线路上感应出的这些被束缚的正电荷也 就在一瞬间失去了束缚,在电势能的作用下,这些正电荷将沿着线路产生大电流冲击,从而对电器设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电磁感应雷:
    雷击发生在供电线路附近,或击在避雷针上会产生强大的交变电磁场,此交变电磁场的能量将感应于线路并最终作用到设备上(由于避雷针的存在,建筑物上落雷机会反倒增加,内部设备遭感应雷危害 的机会和程度一般来说是增加了),对用电设备造成极大危害
雷电波侵入:
    由于雷电对架空线路或金属管道的作用,雷电波可能沿着这些管线侵入屋内,危及人身安全或损坏设备
雷击电磁冲:
    作为干扰源的直接雷击和附近雷击所引起的效应。绝大多数是通过连接导体的干扰,如雷电流或部分雷电流、被雷电击中的装置的电位升高以及磁辐射干扰。
等电位连接:
    将分开的装置诸导电物体用等电位连接导体或电涌保护器连接起来以减小雷电流在它们之间产生的电位差。为了彻底消除雷电引起的损坏的电位差,就特别需要实行等电位连接,电源线、信号线、金属管道等都要通过过压保护器进行连接,各个内层保护区的界面处同样要依此进行局部等电位连接,各个缉捕局部等电位连接互相连接,并最后与主等电位连接棒相连
回波损耗:
    
在高频场合,反映行波在保护设备的"过渡点"处被反射的比例. 在这一参数下可直接衡量, 保护器件与系统的涌波阻抗的匹配程度.对于数据传输系统,为防止位错误,系统的回波损耗必须大于20dB.
浪涌:
    最常见的电子设备危害不是由于直接雷击引起的,而是由于雷击发生时在电源和通讯线路中感应的电流浪涌引起的。一方面由于电子设备内部结构高度集成化(VLSI芯片),从而造成设备耐压、耐过电流的水平下降,对雷电(包括感应雷及操作过电压浪涌)的承受能力下降,另一方面由于信号来源路径增多,系统较以前更容易遭受雷电波侵入。

相关图片:

世界上最壮观的七大雷电

 

世界上最壮观的七大雷电

 

世界上最壮观的七大雷电

 

世界上最壮观的七大雷电

 

世界上最壮观的七大雷电

 

世界上最壮观的七大雷电

 

世界上最壮观的七大雷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波音787介绍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