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伊朗,中东地区“超级大国”之一;什叶派实力最大的伊斯兰教国家;当今美国的头号敌人;可谓“邪恶轴心”之中心了。
古波斯国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就有点儿印象,因为那时候有种可爱的动物被称作“波斯猫”。后来给人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好莱坞大片《300勇士》里那些对古希腊的斯巴达城骄横跋扈、不可一世的强盗嘴脸了。
哈,估计在世界范围内,伊朗人在某些西方人眼里被歪心媒体诬蔑的程度都差不多和中国一样了吧:“一群来自东方的暴徒”。
几个月前朋友老周从中东回来,曾感慨地对我们说:去中东印象最深的就是伊朗,应该再去一次的地方也是伊朗。
说真的,自从飞机从迪拜机场起飞就有些莫名的激动,神秘的国度就要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了。
当机舱的广播里通知再过几分钟就将降落在德黑兰机场时。所有的外国女人(这时候中国女人当然也成了外国女人)都纷纷从包里掏出早已准备好的各色头巾围在了头上(阿拉伯女人和伊朗女人从我们见到她们的时候起,头巾就一直没见摘下过)。不免使那种神秘感突然增加了不少。
伊朗的海关对中国游客实行“落地签”。
当大家各持护照、怀着比进迪拜更加紧张的心情排队靠近海关时,伊朗海关居然没有见过一下子这么多中国人一起“落地签”的情况。为此让我们的领队带着大家到一座专门的大厅内等候,要给我们“特殊照顾”。
不过,海关官员的态度看起来还是蛮友好的。
正当我们处于紧张的“面对面”审查过程中(一个人进去,过一会儿出来呼唤另一个人的名字,那个被呼唤的人又小跑着进去。),就见从海关另一边急匆匆跑进一个短小精干的中国小伙子。原来此人正是我们的伊朗段地接导游:小范先生。
待小伙子确认了我们的身份后二话不说就冲进了“专项审查室”。别说,审查的速度立刻快多了。哦,终于让大家紧张的心情有了些舒缓。
不过,待众人稍稍平静了一下心情后又突然发现,从我们下飞机到办完入关手续这近两个小时的时间里,德黑兰国际机场居然再没有一架飞机落地或者起飞,偌大一个入关大厅就我们这十几个人,紧张的感觉再一次被呼唤起来。
终于,接我们的大轿车开上了通往德黑兰市的道路,窗外似乎十分熟悉的景色使大家紧张了多半天的心情完全舒展开了:
道路上跑着大家十分熟悉、世界各地都在奔跑的各种车辆。
平整的路面和两侧设置着现代化高速公路上应有的各种设施和指示。
看看我们乘的车吧,居然也是辆座椅能调节、带空调、肚子里能放行李的那种现代化高级西方进口大轿车。
路两边的建筑虽然透着些异国他乡的情调,但是基本上也是世界各地通用的楼房形式。
随处可见世界著名企业的大幅广告(比如就见到了美国的“戴尔”),昭示的形式与发达国家也没什么不同。
白领绅士们像任何现代大都市一样西服革履、身背电脑包在便道上匆匆忙忙的赶路。大多数男人们则穿着各色衬衫和随意搭配的裤子,全没有什么“教”的味道。
女人们虽然几乎人人都带着头巾穿着长袍,但是,那种一色的“黑教布”式服装已只有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或者学生们才穿。大多数普通妇女的头巾也都是各式各样的了,很多妇女的袍子基本上就象是一件风衣,我们见到露在下面的牛仔裤腿和美国女人身上穿的没什么两样。小范更对我们说,对于外国游客,女人只要戴个头巾或帽子就行了!
哈,看来,伊朗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神秘和封建呀。大家长出一口气,如释重负。
一、伊朗人民真诚友好、热情开放。
在后来的日子里,伊朗给我们印象最深的就算是伊朗人民的热情友好和思想开放了。
到达伊朗的第一天傍晚,我们随着导游小范,顺着德黑兰北山富人区的小路漫步走向山顶的咖啡馆。
一个接一个,就摆在已有几百年历史的引雪山水入城的老渠沟旁的小商贩们,都会热情主动地向我们打招呼。很多人说着蹩脚的“你好吗”之类的中文向我们表示友好,当我们用更加生疏的“湖北”(波斯语中你“你好”的发音),向他们回应的时候,他们先是一愣,紧接着报以会心的微笑。热心人还会主动纠正我们的发音,记得快离开伊朗的时候,我的发音已经准确到一出口就能让当地人明白的程度,啊哈,可惜现在又回到中国的“湖北”了。
一路上遇到很多当地人认真地讯问我们中国发生地震的情况,而且还真诚的对我们表示哀悼的心情,这种情况在其他几个阿拉伯国家里就很少。
当我们坐进“咖啡馆”里才发现,这里好似突尼斯的“大烟馆”:在山顶露天大篷下,两三张十多米长,四、五米宽的木架上用木栏隔出了三、四个正方形的空间。木架上的草席上铺着薄羊毛毯,靠背是厚厚的毛织枕头,扶手边也装饰的很有风格。人们盘腿坐在其上,吃着面前摆放在类似中国农家小炕桌式的小桌子上的各种干果和点心,喝着茶和咖啡,抽着阿拉伯式的水烟抢,悠闲舒心地交谈着。
尤其令我们惊奇的是,在这里,居然男人和女人同坐一席,肩并肩、面对面地交谈。
更让我们不可思议的是,所有女孩子见到我们时,居然当着自己男友甚至可能就是丈夫的面,对着我们这些陌生男人们报以微笑。
这些举动鼓励我们中间那些胆大的男士上前向她们问好并询问能否给她们照相。哇,不但应允,而且最后居然还和我们队伍中的某些色胆包天的男同胞们合影!简直是奇了。在中国也很难有这等开放的事情发生呀!此情景与国内听到的报道真是大相径庭。
这里的女孩子可能都是些伊朗的白领阶层吧,一个比一个漂亮而且还很有气质。
后来在整个伊朗的旅行中我们发现,伊朗可谓美女如云,比比皆是。
虽然雅丽安人种的突出特征:蓝眼睛和黄头发已基本上从伊朗女孩儿身上消失。但是,大眼睛、长长的上卷睫毛、高鼻梁、笑起来弯弯上翘的嘴角以及白皙的皮肤仍然保留在伊朗女孩儿那形似瓜子,大小合适的脸上。而且,搭配非常和谐。
说起来真奇怪了,从墨西哥回来说起“墨西哥美女如云”时俩眼直放光的老周怎么从伊朗回来没说起这等感觉呢?哈,一定是伊朗女孩儿身上的深色长袍蒙住了眼睛。
其实,据小范说,伊朗的现代化百货商店里世界最高档、最时髦的服装有的是,包括那些性感的名牌内衣。伊朗女孩子深色长袍里面都穿着那些漂亮的时装,可是,这些风景线只能亮给自己最亲近的人看哦。
就连这些普通女孩子在和我们的交谈中都会关切地询问我们地震的情况,让人在惊奇之余不免有些感动。伊朗人民对中国人民的这种友好的感情的确是很特殊。老周回来也这么说,当地人听说他是中国人时,很多家庭都希望请他一起吃饭。为什么会这样?时间太短,没法透彻的了解。
我认为,伊朗人民对中国人民的这种特殊感情其中一个可能的原因是:两国都是曾经有过最古老的文明历史而且至今都还坚守着民族国粹的大国。
这一点从我们的地接导游小范身上都能感觉出来。
此人毕业于北大外文系波斯语专业,研究生学历。毕业后的十几年全在伊朗工作,现在是一家中国驻伊朗派出机构的工作人员,常住德黑兰。
十几年的波斯风薰陶的他从感情上已经很伊朗化了。言谈话语中流露出伊朗人雅利安民族血统的骄傲,面对美国的战争威胁口气完全和内贾德一个调门。并告诉大家他已经给中央(我们中国的中央了)写了一份报告,悉数美国十年内不可能攻打伊朗的十大理由。其气势映射出伊朗民族的独立自主性,真的有些像我们中国人。
二、伊朗的美食很适合中国人的口味
走前听说,世界上最难吃的食物在俩地方:东南亚和中东。因为这两个地方都受伊斯兰饮食文化的影响。所以,还是做了些思想准备的,比如在包里塞了几包方便面什么的。
大概因为此行是团队餐,大都是在酒店和正式餐厅用餐的结果,没感觉伊朗的饭菜有多难吃,虽然没有中餐那么香,但是基本上还是适合中国人的口味的。因为它的基调和中餐差不多,即所谓“好师傅一把盐”,以咸味为主。
通常第一道菜是一碗热汤。一般都是浓汤。
很像西餐里的奶油蘑菇汤的做法,稠乎乎的液体中蕴含着些许鱼呀、肉呀、蔬菜之类的内容。味道除了咸味儿(并没有中餐那么咸)外,还带着很多其他调料的味道,按说很多都是挺熟悉的感觉,但我能叫得上名字的就只有 “咖喱”。哦,如果连“咖喱”味都不能接受的同胞恐怕真要饿肚子了。
哦,对了,与汤同时上来的一般都会有“馕”。这种东西和新疆的“馕”是一种东西,只不过伊朗的“馕”号称是世界上最薄的。后来在一家饭店的后厨我们才发现它薄的秘密,原来进烤炉前的饼是用压面机压出来的。
第二道肯定是“蔬菜沙拉”,但都是已经调好了的。味道让我想起北京大鸭梨餐厅里的蔬菜沙拉的味道。酸、甜、咸。熟悉,可接受。
第三道才是主菜。主菜通常是某一种肉类配上米饭。
伊朗人按说是应该以面食为主的(馕)。但是,据说近年来伊朗人大量食用大米。
我们对米饭很熟悉了。广东人的米饭是蒸出来的,米粒儿一个一个的分的狠清,可吃起来恨不能锛掉大牙。北方人的米饭是焖出来的,带着一层油的“小站米”出锅的时候用勺子一蒯,粘乎乎的像一砣馒头。
人家伊朗的米饭真是绝了。
看着一粒粒一碰就散的样子,吃起来却又软又滑,好像用油过了。
后来才知道,人家是要把米先放到冷水里泡个两、三小时,然后再上锅去蒸,这样才会又散又软。
而且,人家还会把米饭用各种香料炮制,这样,盛在盘子里的米饭就是各种颜色和香味的了。
吃过一次这样的米饭,配的是拳头大的小羊腿。那肉,又嫩、又弹、又香、又软,入口即化,喷香无比。公主油轮上都没有这等的好羊肉啊!
米饭一般没有纯白饭,最不济也会在大盘白饭上撒上一些与藏红花煮出的黄米饭,白里透黄,看着很养眼。
在伊斯法罕的一千零一夜餐厅里吃过一次这等米饭配两条大鱼的主菜。
鱼虽是河鱼但竟然没有小刺,也没有腥味儿。香料腌制过的嫩鱼肉被油一过,透出一股子幽香。如果即时把盘子里准备好的柠檬挤汁入肉,瞬间飘逸出的那种味道会使您强忍哈喇子!鱼肉也是入口即化,恨不得再来两条。
在德黑兰酒店里第二晚上,小范就为我们要了一种特殊的主菜,他说是烤羊肉。
鱼盘式的大盘子上来了,一侧堆满着顶部透黄的白米饭。余下的部分放着两条一尺来长、灌肠粗细、深棕色透着油光的肉条。
咬上一口,五味俱全,浓香满口,软中带弹,口感特好。而且,几乎没有一点儿膻味。
后来的日子里又吃过三次,一次比一次好吃。
原来这就是伊朗最著名的美食:“碎烤羊肉”。
我们还有幸在一家可见后厨现场操作的店家用餐时,亲眼目睹了“碎烤羊肉”的制作全过程。
原来,就是把上等羊肉剁成肉馅状,加入调料,然后用手捻成条形,穿在类似我们中国烤羊肉串儿的钎子上,和我们的烤羊肉串儿一样放在内装木炭的长条烤箱上烧烤既成。
好吃原因的关键是:粉碎、肉嫩和调料。反正我现在敢说,世界上最好吃的“碎烤羊肉”就在伊朗,起码我们后来去的约旦和叙利亚以及迪拜的游船上吃到的同类食物,都根本无法与伊朗相比。
三、城市内主建筑群整体外装修精美程度堪称世界之最
我们一行在伊朗7个白天参观的内容都是常规性的。应该说都是具有伊朗文化精华特色的典型代表,各有独特的风貌。自认拙笔很难完全描绘出这些美景的实况,就在后面展示所拍的照片吧。
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城镇中主要建筑(例如清真寺)的外装修可谓精美绝伦、举世无双。
是我所见到过的清真寺中远远美过其他伊斯兰国家的。
很多著名的清真寺整个建筑群都是如此。用黄色、绿色、蓝色和黑色混合绘制的瓷砖贴于建筑的整体表面,在这些美丽的彩绘瓷砖里还有大量的用波斯文书写的文字混于其中,甚至整本可兰经。
尤其令人惊叹的是,这些文字和彩绘图案完全融合在一起,猛一看根本分不出哪里是文字那里是彩绘,真是具有极高的装饰艺术造诣,令人叫绝。
伊朗,中东地区“超级大国”之一;什叶派实力最大的伊斯兰教国家;当今美国的头号敌人;可谓“邪恶轴心”之中心了。
古波斯国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就有点儿印象,因为那时候有种可爱的动物被称作“波斯猫”。后来给人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好莱坞大片《300勇士》里那些对古希腊的斯巴达城骄横跋扈、不可一世的强盗嘴脸了。
哈,估计在世界范围内,伊朗人在某些西方人眼里被歪心媒体诬蔑的程度都差不多和中国一样了吧:“一群来自东方的暴徒”。
几个月前朋友老周从中东回来,曾感慨地对我们说:去中东印象最深的就是伊朗,应该再去一次的地方也是伊朗。
揭开神秘的面纱
说真的,自从飞机从迪拜机场起飞就有些莫名的激动,神秘的国度就要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了。
当机舱的广播里通知再过几分钟就将降落在德黑兰机场时。所有的外国女人(这时候中国女人当然也成了外国女人)都纷纷从包里掏出早已准备好的各色头巾围在了头上(阿拉伯女人和伊朗女人从我们见到她们的时候起,头巾就一直没见摘下过)。不免使那种神秘感突然增加了不少。
伊朗的海关对中国游客实行“落地签”。
当大家各持护照、怀着比进迪拜更加紧张的心情排队靠近海关时,伊朗海关居然没有见过一下子这么多中国人一起“落地签”的情况。为此让我们的领队带着大家到一座专门的大厅内等候,要给我们“特殊照顾”。
不过,海关官员的态度看起来还是蛮友好的。
正当我们处于紧张的“面对面”审查过程中(一个人进去,过一会儿出来呼唤另一个人的名字,那个被呼唤的人又小跑着进去。),就见从海关另一边急匆匆跑进一个短小精干的中国小伙子。原来此人正是我们的伊朗段地接导游:小范先生。
待小伙子确认了我们的身份后二话不说就冲进了“专项审查室”。别说,审查的速度立刻快多了。哦,终于让大家紧张的心情有了些舒缓。
不过,待众人稍稍平静了一下心情后又突然发现,从我们下飞机到办完入关手续这近两个小时的时间里,德黑兰国际机场居然再没有一架飞机落地或者起飞,偌大一个入关大厅就我们这十几个人,紧张的感觉再一次被呼唤起来。
终于,接我们的大轿车开上了通往德黑兰市的道路,窗外似乎十分熟悉的景色使大家紧张了多半天的心情完全舒展开了:
道路上跑着大家十分熟悉、世界各地都在奔跑的各种车辆。
平整的路面和两侧设置着现代化高速公路上应有的各种设施和指示。
看看我们乘的车吧,居然也是辆座椅能调节、带空调、肚子里能放行李的那种现代化高级西方进口大轿车。
路两边的建筑虽然透着些异国他乡的情调,但是基本上也是世界各地通用的楼房形式。
随处可见世界著名企业的大幅广告(比如就见到了美国的“戴尔”),昭示的形式与发达国家也没什么不同。
白领绅士们像任何现代大都市一样西服革履、身背电脑包在便道上匆匆忙忙的赶路。大多数男人们则穿着各色衬衫和随意搭配的裤子,全没有什么“教”的味道。
女人们虽然几乎人人都带着头巾穿着长袍,但是,那种一色的“黑教布”式服装已只有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或者学生们才穿。大多数普通妇女的头巾也都是各式各样的了,很多妇女的袍子基本上就象是一件风衣,我们见到露在下面的牛仔裤腿和美国女人身上穿的没什么两样。小范更对我们说,对于外国游客,女人只要戴个头巾或帽子就行了!
哈,看来,伊朗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神秘和封建呀。大家长出一口气,如释重负。
一、伊朗人民真诚友好、热情开放。
在后来的日子里,伊朗给我们印象最深的就算是伊朗人民的热情友好和思想开放了。
到达伊朗的第一天傍晚,我们随着导游小范,顺着德黑兰北山富人区的小路漫步走向山顶的咖啡馆。
一个接一个,就摆在已有几百年历史的引雪山水入城的老渠沟旁的小商贩们,都会热情主动地向我们打招呼。很多人说着蹩脚的“你好吗”之类的中文向我们表示友好,当我们用更加生疏的“湖北”(波斯语中你“你好”的发音),向他们回应的时候,他们先是一愣,紧接着报以会心的微笑。热心人还会主动纠正我们的发音,记得快离开伊朗的时候,我的发音已经准确到一出口就能让当地人明白的程度,啊哈,可惜现在又回到中国的“湖北”了。
一路上遇到很多当地人认真地讯问我们中国发生地震的情况,而且还真诚的对我们表示哀悼的心情,这种情况在其他几个阿拉伯国家里就很少。
当我们坐进“咖啡馆”里才发现,这里好似突尼斯的“大烟馆”:在山顶露天大篷下,两三张十多米长,四、五米宽的木架上用木栏隔出了三、四个正方形的空间。木架上的草席上铺着薄羊毛毯,靠背是厚厚的毛织枕头,扶手边也装饰的很有风格。人们盘腿坐在其上,吃着面前摆放在类似中国农家小炕桌式的小桌子上的各种干果和点心,喝着茶和咖啡,抽着阿拉伯式的水烟抢,悠闲舒心地交谈着。
尤其令我们惊奇的是,在这里,居然男人和女人同坐一席,肩并肩、面对面地交谈。
更让我们不可思议的是,所有女孩子见到我们时,居然当着自己男友甚至可能就是丈夫的面,对着我们这些陌生男人们报以微笑。
这些举动鼓励我们中间那些胆大的男士上前向她们问好并询问能否给她们照相。哇,不但应允,而且最后居然还和我们队伍中的某些色胆包天的男同胞们合影!简直是奇了。在中国也很难有这等开放的事情发生呀!此情景与国内听到的报道真是大相径庭。
这里的女孩子可能都是些伊朗的白领阶层吧,一个比一个漂亮而且还很有气质。
后来在整个伊朗的旅行中我们发现,伊朗可谓美女如云,比比皆是。
虽然雅丽安人种的突出特征:蓝眼睛和黄头发已基本上从伊朗女孩儿身上消失。但是,大眼睛、长长的上卷睫毛、高鼻梁、笑起来弯弯上翘的嘴角以及白皙的皮肤仍然保留在伊朗女孩儿那形似瓜子,大小合适的脸上。而且,搭配非常和谐。
说起来真奇怪了,从墨西哥回来说起“墨西哥美女如云”时俩眼直放光的老周怎么从伊朗回来没说起这等感觉呢?哈,一定是伊朗女孩儿身上的深色长袍蒙住了眼睛。
其实,据小范说,伊朗的现代化百货商店里世界最高档、最时髦的服装有的是,包括那些性感的名牌内衣。伊朗女孩子深色长袍里面都穿着那些漂亮的时装,可是,这些风景线只能亮给自己最亲近的人看哦。
就连这些普通女孩子在和我们的交谈中都会关切地询问我们地震的情况,让人在惊奇之余不免有些感动。伊朗人民对中国人民的这种友好的感情的确是很特殊。老周回来也这么说,当地人听说他是中国人时,很多家庭都希望请他一起吃饭。为什么会这样?时间太短,没法透彻的了解。
我认为,伊朗人民对中国人民的这种特殊感情其中一个可能的原因是:两国都是曾经有过最古老的文明历史而且至今都还坚守着民族国粹的大国。
这一点从我们的地接导游小范身上都能感觉出来。
此人毕业于北大外文系波斯语专业,研究生学历。毕业后的十几年全在伊朗工作,现在是一家中国驻伊朗派出机构的工作人员,常住德黑兰。
十几年的波斯风薰陶的他从感情上已经很伊朗化了。言谈话语中流露出伊朗人雅利安民族血统的骄傲,面对美国的战争威胁口气完全和内贾德一个调门。并告诉大家他已经给中央(我们中国的中央了)写了一份报告,悉数美国十年内不可能攻打伊朗的十大理由。其气势映射出伊朗民族的独立自主性,真的有些像我们中国人。
二、伊朗的美食很适合中国人的口味
走前听说,世界上最难吃的食物在俩地方:东南亚和中东。因为这两个地方都受伊斯兰饮食文化的影响。所以,还是做了些思想准备的,比如在包里塞了几包方便面什么的。
大概因为此行是团队餐,大都是在酒店和正式餐厅用餐的结果,没感觉伊朗的饭菜有多难吃,虽然没有中餐那么香,但是基本上还是适合中国人的口味的。因为它的基调和中餐差不多,即所谓“好师傅一把盐”,以咸味为主。
通常第一道菜是一碗热汤。一般都是浓汤。
很像西餐里的奶油蘑菇汤的做法,稠乎乎的液体中蕴含着些许鱼呀、肉呀、蔬菜之类的内容。味道除了咸味儿(并没有中餐那么咸)外,还带着很多其他调料的味道,按说很多都是挺熟悉的感觉,但我能叫得上名字的就只有 “咖喱”。哦,如果连“咖喱”味都不能接受的同胞恐怕真要饿肚子了。
哦,对了,与汤同时上来的一般都会有“馕”。这种东西和新疆的“馕”是一种东西,只不过伊朗的“馕”号称是世界上最薄的。后来在一家饭店的后厨我们才发现它薄的秘密,原来进烤炉前的饼是用压面机压出来的。
第二道肯定是“蔬菜沙拉”,但都是已经调好了的。味道让我想起北京大鸭梨餐厅里的蔬菜沙拉的味道。酸、甜、咸。熟悉,可接受。
第三道才是主菜。主菜通常是某一种肉类配上米饭。
伊朗人按说是应该以面食为主的(馕)。但是,据说近年来伊朗人大量食用大米。
我们对米饭很熟悉了。广东人的米饭是蒸出来的,米粒儿一个一个的分的狠清,可吃起来恨不能锛掉大牙。北方人的米饭是焖出来的,带着一层油的“小站米”出锅的时候用勺子一蒯,粘乎乎的像一砣馒头。
人家伊朗的米饭真是绝了。
看着一粒粒一碰就散的样子,吃起来却又软又滑,好像用油过了。
后来才知道,人家是要把米先放到冷水里泡个两、三小时,然后再上锅去蒸,这样才会又散又软。
而且,人家还会把米饭用各种香料炮制,这样,盛在盘子里的米饭就是各种颜色和香味的了。
吃过一次这样的米饭,配的是拳头大的小羊腿。那肉,又嫩、又弹、又香、又软,入口即化,喷香无比。公主油轮上都没有这等的好羊肉啊!
米饭一般没有纯白饭,最不济也会在大盘白饭上撒上一些与藏红花煮出的黄米饭,白里透黄,看着很养眼。
在伊斯法罕的一千零一夜餐厅里吃过一次这等米饭配两条大鱼的主菜。
鱼虽是河鱼但竟然没有小刺,也没有腥味儿。香料腌制过的嫩鱼肉被油一过,透出一股子幽香。如果即时把盘子里准备好的柠檬挤汁入肉,瞬间飘逸出的那种味道会使您强忍哈喇子!鱼肉也是入口即化,恨不得再来两条。
在德黑兰酒店里第二晚上,小范就为我们要了一种特殊的主菜,他说是烤羊肉。
鱼盘式的大盘子上来了,一侧堆满着顶部透黄的白米饭。余下的部分放着两条一尺来长、灌肠粗细、深棕色透着油光的肉条。
咬上一口,五味俱全,浓香满口,软中带弹,口感特好。而且,几乎没有一点儿膻味。
后来的日子里又吃过三次,一次比一次好吃。
原来这就是伊朗最著名的美食:“碎烤羊肉”。
我们还有幸在一家可见后厨现场操作的店家用餐时,亲眼目睹了“碎烤羊肉”的制作全过程。
原来,就是把上等羊肉剁成肉馅状,加入调料,然后用手捻成条形,穿在类似我们中国烤羊肉串儿的钎子上,和我们的烤羊肉串儿一样放在内装木炭的长条烤箱上烧烤既成。
好吃原因的关键是:粉碎、肉嫩和调料。反正我现在敢说,世界上最好吃的“碎烤羊肉”就在伊朗,起码我们后来去的约旦和叙利亚以及迪拜的游船上吃到的同类食物,都根本无法与伊朗相比。
三、城市内主建筑群整体外装修精美程度堪称世界之最
我们一行在伊朗7个白天参观的内容都是常规性的。应该说都是具有伊朗文化精华特色的典型代表,各有独特的风貌。自认拙笔很难完全描绘出这些美景的实况,就在后面展示所拍的照片吧。
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城镇中主要建筑(例如清真寺)的外装修可谓精美绝伦、举世无双。
是我所见到过的清真寺中远远美过其他伊斯兰国家的。
很多著名的清真寺整个建筑群都是如此。用黄色、绿色、蓝色和黑色混合绘制的瓷砖贴于建筑的整体表面,在这些美丽的彩绘瓷砖里还有大量的用波斯文书写的文字混于其中,甚至整本可兰经。
尤其令人惊叹的是,这些文字和彩绘图案完全融合在一起,猛一看根本分不出哪里是文字那里是彩绘,真是具有极高的装饰艺术造诣,令人叫绝。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