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费到底应该怎么付

(2008-06-12 09:31:28)
标签:

杂谈

 

    日前,在几位精英多年的策划下,一群老驴友自己组织的中东四国团终于成行了。

    很久没参团了,感触颇多:四个十分向往的国家;一路吃住行安排尚好;几国导游除一人外基本上还都挺努力,18天的时间里让我们知道了中东的不少事情;团友们来自两地但每地人员分别都是老友,大家一路上有说有笑,相互关照,十分欢乐。可惜,在最后几天的时间里,仅仅是因为点儿“小费”的问题,闹得大家成了两派。一地来的朋友干脆孤立了与他们意见不同的“领袖”,另一地的朋友们也是四分五裂,不欢而散,说起来着实可惜。

    从网上下了一段小费的原始解释:

   “小费是服务行业中顾客感谢服务人员的一种报酬形式。源于18世纪英国伦敦,当时酒店的饭桌中间摆着写有:to insure prompt service(保证服务迅速)的碗。顾客将零钱放入碗中,将会得到招待人员迅速而周到的服务。把上面几个英文单词的头一个字母联起来就成了tips,译为小费。

    也就是说,小费的初衷是为了使客人能得到更特殊的服务而设定的一种奖励制度。现在已被大多数国家的服务行业普遍采用,理论上仍然是由客人视为其提供的服务水平而定。

    日本是个没有小费的国家(韩国不知道是怎么样的)。日本的国民认为我付给你的正式费用中已包含了服务的内容,你理所应当的为我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好像也是有道理的。

    欧美是个盛行小费的地区,在那里,吃、住、行的过程中都随时可能发生需要你付小费的时刻。

    欧洲还没来得及自助游,不知道情况怎么样,美国的小费我们倒是有些感受。

    美国的快餐业没有小费,正式餐厅理论上有小费,通常是餐费的百分之十。因为总是不喜欢吃西餐,所以,亲身经历很少,偶尔的几次遇到的服务有好也有一般的,但我们尊重了惯例。可也的确看到了有些美国人在账单的小盘子里分文未放,是何因?不得而知。

    关于美国餐馆付小费好像有个很有名的故事:

    一天石油大亨洛克菲勒到一家很熟悉的餐厅用餐,服务生为他做了自认为很周到的服务。餐毕,大亨在小盘子里放了规定的小费数额。服务生说:先生,我可是为您提供了非常周到的服务呀。您为什么不能多给我些小费?大亨回答:就是因为你提供了优质的服务,我才给你小费呀。服务生又说:先生,您是个那么有钱的人,为什么不能比别人多给一些呢?大亨回答:就是因为我一生都坚持着遵守规矩的原则,所以,我才成了有钱人!

    美国的高星级酒店我们住过,每天早上放上一美元即可。Hostel、Motel之类的大众旅店可以不给小费。当然,如果有什么特殊的要求,应当给些小费以资鼓励。

    美国的旅游团是要给小费的,合同上有建议的数量。我们所参加的旅游团,绝大多数导游都十分敬业,基本上是走一路说一路,不仅百问不烦,而且客人提出的各种要求及困难尽量帮着解决。每次收小费都是在旅行结束返回驻地的途中,导游笑呵呵地先通知大家一声,也不说数量(因为合同中都注明了),然后,拿着一个打开的信封,从车尾走向车头,这中间游客们纷纷自动将小费放入他的信封中,至于给多少只有游客自己知道。回到车前的导游数也不数,拿起话筒,又是鞠躬又是满脸笑容地表示感谢,搞的大家很是舒服。

    唯独有一次在迈阿密,参团去基维斯特(KEY WEST)。合同上规定小费含在正常费用中。那一次司机兼导游是个原籍古巴的美国人,虽然他的口音让我们听不太懂他在说什么,但他一路上不辞辛劳的反复絮叨终于让我们明白他的意思是说他每天多么辛苦,家里有多少个孩子等着他养活。希望大家再给些小费。可到了旅游景点真正该“导游”的时候却没多少话了。游客们虽然不高兴但都很客气,最多是摇摇头完事,并不多说。回去的路上,来自不同酒店的人分批下车,每次司机都对游客点头哈腰,以示友好。这其中的意思我想所有游客都明白。我俩是坐在前头但却是最后一批下车的,本来商量好打算给他些“可怜”费,可是眼看着所有的人都下车了,盘子里始终是上车时司机自己放在里面的那个1美元钞票,所有的老美(当然也有老欧什么的)居然分文未给。欧美人的性格真有意思,遇事不吵不争,但见分晓的时候毫不含糊。相比之下我们中国人无原则的怜悯之心好像多些。

    美国的公主号油轮号称“移动的五星级酒店”。自认为自己提供的服务绝对的是超高水平的,所以,小费是按定数目自动从游客们的信用卡上收取。当然,在每个游客的账单上小费是单列的。也就是说,如果您认为服务水平真的没有达到您的要求,就可以到前台去更改帐单减少小费的额度。顺便提一句吧,如果你想体会一下真正5星级的服务,就上公主号上去感受一下吧。在那上面,最起码所有与你迎面走来的职员都会笑容可掬地主动为你让路。

    我国的旅游团到了国外,按理不是各种小费也应当支付吗?可为什么所有的合同上都只单列出“当地导游和司机”的小费数目呢?原来,经了解确认:我国的旅行团的团费中已经包括了餐饮、住店等其他小费。只有“当地导游和司机的小费”单列。

    而恰恰引起团友之间矛盾的往往就是这笔“小费”,而且好像不止我们这个团。

    按理说,小费是给“当地导游和司机”的,没有“领队”什么事儿。可从每个旅行团领队收小费的积极程度上看,这里面的“猫腻”似乎是心照不宣的。

    我们曾经在7年前参加了一个由一所大学老师和很多高级知识分子组成的旅游团,组织者是“欧美同学会”。团友们几乎全部是带研究生的导师们和其他高级知识分子们,应该说是有些银子的人群了,但对支付小费仍是严格按规矩来,即按合同规定付。记得居然有一段算到了半天的水平。并且,每次都是某段游程即将结束的时候,旅游公司的女领队当着全体团员的面,分别把导游和司机的小费按照团友们所交的数目全额交到他们各自的手上,此时大家一起鼓掌表示对他们的感谢。这倒也成了旅行团一个增加欢乐的节目。现在,当年这位通情达理、聪明能干的 “小领队”已经是一家颇有名气的旅游公司的总监了。

    可惜,像这样团结一致的游客和素质高的领队并不多见。我国的旅游业歪道也太多,一般来说领队都是要靠带团来捞外快的。中国人中聪明人的确又很多,遇事都会有自己的想法。而组织者(即团员们的领袖)往往又不真的是团队的行政领导,很难形成权威,所以,团员们往往是各行其事。

    在给小费上通常有三种基本类型的想法:

    第一种是宁愿息事宁人、不愿得罪领队的。这种人在中国应该是属于大多数。他们认为,旅游就是出来寻快乐的,没有必要为了一点儿小费弄得那么认真而使旅游的心情受到影响。这种想法完全应该理解。

    第二种是财大气粗、要“为国争光”的。这些年,中国的确出现了一批有钱人,他们在花钱的大方上真的可以与美国人拼一拼了(当然这里面有很多是康国家之慨的)。而且,他们以为这种大方是給中国人长脸的事。我就听说一个旅行团的领队居然敢把每天5美元的小费临时解释成:“每人每天给每个服务人员5美元”。这些“每个服务人员”都包括谁呢?领队、导游、导游助理和司机。乖乖,一下子变成了每人每天要交给她20美元。面对这样的不合理收费,居然大多数人忍了(第一种人总是大多数),两个被导游笼络了的年轻“大款”居然发出“我看谁敢不给”的叫嚣。这些团友们多么可悲呀,包括那两位“大款”。

    第三种是坚持原则,一丝不苟的。他们的原则就是无论何事,必须按规矩办。

可惜这样的明白人往往是少数。而且虽然实际上是为大家在谋利益(保护大家的权益),但往往弄不好还受到大家的反对。第一种人认为这样的人太较真儿,弄得领队不高兴了,大家心情会不好的。第二种人认为,这样的人太小气,好不容易让我们给中国人民挣回来的脸面都让你们给丢尽了。

    可我真佩服这种人的胆识,面对孤立甚至是威胁而坚守原则,毫不动摇。也还是我说的在那个每天收20美金小费的团里,面对着穷凶极恶的叫嚣就有人敢拍案而起,直接对着那无耻的领队说:“就冲你这样的乱收费,我就可以认为你的服务质量差到家了,因此,这小费我一分不给!!”,而且还以理据争,把想当和事佬的朋友的钱也毫不退让地追了回来。不论怎样,勇气可嘉。

    扪心自问,自己是那种人呢?第二种肯定不是,自认为还没到那么无知的地步。好像自己更偏重第一种人吧,总认为旅游又不是什么大事,糊里糊涂大家闹个快乐就算了。

    但有一条原则我还是明白的,那就是团队精神。出了问题一定站到在理一方,摒弃自己的那点儿个人情怀,应该相信自己的“领袖”一定是为大家的利益而出头的,所以坚决维护其权威地位。像欧美同学会的那个团的核心,就是一个“领袖”和每个分团的“头”的组合。遇到问题,几个人商量出来的结果大家无条件接受。只要大家维护团队的“头”,一致对外(“领队”是以赚钱为目的的旅行社的代表,对我们旅游消费者来说其实是外人),大家既能按照原则保护好自己的权益,又能够快快乐乐玩下来的。如果每个旅游团都是如此,那该多好啊!

    相信只要大家都有了这种“维护团队利益”的念头,就总不会为了想展现自己多么有同情心而严重地伤害了为大家辛辛苦苦而忙碌了几个月的真正的“领袖”,也不至于为了保持自己“我们不论参加哪个旅游团都和领队导游是朋友”的纪录而冷落了相识多年,交往甚密的老旅友吧。

    想想真的是为国人的情感而叹息。自信国人是最善良的,可是我们的这种充满糊涂的善良往往是伴随着不讲原则,感情用事,甚至常常会演变到了亲者痛仇者快的地步!难怪世人说:中国人,一个人是条龙,两个人就成了虫!

    回来后正经旅游经历还没来得及说呢,怎么就想起说这些?真是有些乱套。可说真的,这些感受反而是我这次旅行最深刻的内容。但是,不管怎么说,还是就此打住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墨西哥旅游ABC
后一篇:迪拜印象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