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读书,读的大多数是小说和散文之类。
刚来日本的时候,因为还不懂日语,所以只能挑一些简单的日语书来读。那时买日语小小说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学日语,我不太喜欢用教科书学外语,而是通过阅读来提高自己。这种学外语的方法有利有弊,读自己喜欢的书,语汇也会自然地记忆和储存起来;不利之处是读书只注重于故事内容,对词汇构造以及语法之类却漠然视之。想学地道日语的人千万别学我,真才实学的获得是不能走捷径的。
不过我的随心所欲,浅而广多而杂的读书“宗旨”倒也使我见识了不少好书,其中印象最深的是森本哲郎的《日本语 表与里》。此书是在1988年发行的,作者是新闻记者出身,后来成了大学教授和评论家。
我喜欢他的这本书是因为他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语句随手拈来,然后用简明流畅的语句,明快清晰的论述,给我们揭示了日本人的心理与性格。一本只有巴掌大,仅有200
页的小书所阐述的道理令人信服。此书易于携带,内容深厚,深受我钟爱,经常带它出门,阅读次数不下十次。
来到异国他乡很想一下子融入到这个社会当中,但因为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的差异,难免会产生一些误解与冲突,会郁积许多不理解。如果你是在日本或是有机会要来日本,我推荐你读读这本《日本语 表与里》,它既能使你心悦诚服又能使你增强信心。当然到了书店,你会找到许多人文学家或是著名外国人写的关于日本人的名篇巨著。如果你不是学者的话,森本哲郎这本书对日本人的论述就足够我们参考的了,而且他挑选来的一些语句都是我们常说常用、喜闻乐见的语句。
文如其人,语言也是民族性的体现。日本人经常喜欢用的一些语句大多数比较暧昧,没有棱角。语句非常简短,运用自然。经作者分析它的由来和发展,再加上合情合理的推测和论证,把日本人的性格,价值观和思考方法展现得清清楚楚。
我试把这本书里的一篇文章翻译如下,相信你会赞同我对这本书的评价的。
不知从什么时候,也不知是谁选定的,我国有“日本三景”的说法,三个地方被誉为日本最美丽的风景地。这三景是宫城县的“松岛”、京都府的“天之立桥”和广岛县的“宫岛”。或许是模仿中国的“潇湘八景”和“西湖十景”,在室町时期或江户时代人们众口皆碑,传播推广了三景的说法。
来源暂且不说,回想起三景,突然发现它们有着共同的特征。第一,它们都是海边的景色。在日本列岛,群起的山脉好象列岛的脊椎横贯于日本南北,把整个日本均分在日本海和太平洋两侧。日本列岛几乎被山脉称雄,但是三景中却没有一处山的风景。你不感到奇妙吗?
第二,这些海岸的景色都是面临稳厚的内海之滨,眼前浮现的不过是小岛和沙洲而已,被逆浪翻卷冲击的雄伟海岸被冷落在一边。不仅是这三景,日本人所喜爱的名胜景地,像须磨的“明石”、高知县的“桂滨”、伊势的“二见浦”、秋田县的“象瀉”和岩手县的“净土滨”,这些景色几乎是同曲异工。吸引日本人心灵的不是男人般的荒海,而是女人般柔情的陆海交界处。
这是为什么呢?很可能是日本民族在体验了太古的记忆后,无意识地被这优美的景色,难以忘怀的追忆而陶醉。在遥远的昔日,日本人踏访了南太平洋诸岛、遍历东南亚、中国的江南地方和朝鲜半岛,最终来到了日本列岛。只靠操纵原始小舟开始的这次大航海,使日本人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体验,不知有多少人牺牲在航海途中。他们在无际的大洋中漂流着,望眼欲穿的不是别的,只是一个大海中突兀而出的岛屿的影子。避开汹涌的波涛,引导他们登陆的是入江口。日本的三景难道不就是来自于这太古记忆的体现和结晶吗?
历经苦难战胜荒海而踏上这个列岛的日本人,在海洋的环绕中生活的日本民族,理应成为海洋民族,可是却没有走那条路。为什么呢?因为日本人不想再重新投入那令人惶恐的大海之中了。当然挺身冒险于海洋的日本人也不是没有,但是少得可怜。和把航海当作远游的北欧人、和大航海时代的西班牙人、荷兰人和意大利人、和征服七海的英国人、和活跃在海洋贸易的印度人和中国人相比,日本人几乎没有和大海对战过。正因为如此山崎正和先生称日本人是海岸民族而不是海洋民族。此说颇有道理。
这个变化的理由是什么呢?无疑是因为日本这个岛国太适宜于居住了。温暖而湿润的气候、变化丰富的山河,不用担心外敌的侵入,能生活在这样一个安全宜人的国土上,为什么还要扑向那个无情的大海呢?在这里和睦相处共同生活足以使人满意,何苦还要再度挑战那恐怖的航海历险呢?大海的前方,或许会有更壮观和未知的土地。可是人间的欲望是永远不会填满的,这个岛屿已经足够了,这里就是我们安家乐业的土地。就这样,日本人把太古的记忆当作甘美的思念珍藏于心胸,停止了追求的奢望。
日本三景就是表白这种日本人气质的真实写照。
话虽如此,这并不意味着在这个小岛生活的日本人没有纷争平稳无事。在这个小岛上,日本人也曾几经战乱,因为周围环绕大海,无路可退,最终结果,还是以某种方式同敌方妥协,寻求一条共存共荣之路。重要的是安分守己,只有这样才能维持“和”。安分守己不只是安于自己的身份,而且要安于对方的身份,恪守在一定的限度之内。这对“和”是绝对必要的事情,恪守一定的限度,意味着不奢望限度以上的东西,要学会抑制自己。
由此而来,日本人不轻易发表主张,不把事情亮得很透明。自我主张太多会与他人的主张产生冲突;事情摆布得太清楚,无可置疑会亮出与对方的明显分歧。由此而产生的争议与纷争是最令日本人恐惧的。
是的,日本人本质上不喜欢争论,期待并坚信一切都会按照自然规律顺利运行。是极端的乐观同时也是悲观的民族。它的乐观是建立在悲观之上的。也就是说,在日本人看来世上是绝不会按照个人的意愿完美行事的,这是他们判断一切事理的前提。
不管什么人总是对世界怀抱一定的期待,如何期待和期待的大小会使人产生不同的世界观。期待高于现实、期待基于现实还是把期待控制在现实以下,由此就产生了理想主义、现实主义和悲观主义。因此期待超越了现实,常常会被期待背叛。反过来把期待置于现实以下,就会免除被期待背叛的痛苦。日本人总是选择后一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日本人非常胆怯可以说小心翼翼。日本人既乐观又悲观,他们的乐观是建立在悲观之上的。在他们看来,期待得越少,苦痛会相应减轻。凡事相对感到知足即可。这就是日本人的基本精神构造。
与这种精神构造完全符合的一个暧昧的副词就是日本语
まあまあ。
まあまあ 这句话与前文所述有多种用法,本质是抑制。
まあまあ用英语来说的话,应该是 take it
easy ! 常常被人称道的日本人的
“まあまあ主义”,亦即期待高于现实结果会满腹牢骚,还是把期待置于现实之下吧,这样会获得满足。——这就是他们的一种人生哲学。
于是能表现这个哲学的形象的就是那个拥抱大海的一部分,风平浪静的入江口了,日本三景势必就是由此而来的吧!
以上是我推荐的这本书的其中一个片断,小题目是“まあまあ”。开始部分讲了它的多种用法,没有办法用一句话来概括。用中文来解释的话,就是“还可以吧”,或是“行了行了”等。记住这句话很有用,比方说人家问你,最近身体如何?可以回答まあまあです。考试考得怎么样?也可以回答まあまあです。看见对方生了气,可以劝解说まあまあ、そう怒らないで。没有人去追究你的身体状况或是考试成绩,只是轻巧地运用这些暧昧的语言来相互问候和缓解气氛。
书中列了许多这样的小短句,通过阅读会理解日本人的心理,会使你的思维更柔软,会使你的语言更贴切,会帮助你更自然顺利地融于日本社会之中。
一本小书,小题大做,语句浅显,道理深奥,不费辛劳,窥探心灵,如此好书,切莫错过!!!
2019年3月3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