勘误国家博物馆藏《禽簋》铭文解开周公东征伯禽三誓之谜图
卧马先生·李敦彦
《禽簋》近日研读,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馆藏精品《禽簋》,发现考古专家译解介绍的部分译文解读,与《禽簋》铭文文字笔画不符的严重问题?
据国家博物馆网《禽簋》(保管馆藏精品)介绍:http://www.chnmuseum.cn/zp/zpml/csp/202008/t20200826_247371.shtml
禽
青铜簋:器侈口,兽首双耳垂珥,鼓腹,圜底,圈足较高。颈部、圈足饰带状饕餮纹。器内铸铭文4行23字,记述了周成王伐奄侯之事。考古专家《禽簋》译文:“王伐奄侯,周公谋禽祝,禽有脤祝,王赐金百寽。禽用作宝彝。
周武王灭商之后,封纣子武庚为商后,留守商都,借以管理商人,同时由武王弟管叔、蔡叔、霍叔对其加以监督,称为
“三监”。不久,周武王病死,其子成王姬诵继位。因成王年幼,遂由武王弟周公旦摄政,管叔、蔡叔对此不满,纣子武庚乘机与其串通,并联合东夷中徐、奄、薄姑、熊、盈等方国、部落,发动了复国战争。经过三年东征,周公平定了叛乱。“禽”青铜?铭文中“奄”,其地在今山东曲阜,是周初参加叛乱的方国之一。铭文中的王指周成王;周公就是率军东征的主帅。
研究发现,考古专家所译23字《禽簋》译文:“王伐奄侯,周公谋禽祝,禽有脤祝,王赐金百寽。禽用作宝彝”中,最关键的“奄,脤”二字译文明显与铭文的笔画不符存疑?反复品读发现专家对《禽簋》铭文的句读断句也不准确?经逐字逐句一一研究查证,译出与《禽簋》铭文笔画相符的文字,并予以勘误。
国家博物馆藏《禽簋》译文与卧马先生勘误译文对比图
2022年9月5日勘误《禽簋》铭文23字译文:“王,伐楙,侯,周公,某禽,祝。禽又败,祝。王赐金百寽。禽,用作宝彝”。
勘误后发现,23字的《禽簋》铭文字迹清晰无误,王、周公、禽四字的三个人物,与西周早期周成王、周公旦、伯禽对应相符。研究发现《禽簋》23字铭文中,并无一符合“奄”和“盖”的字?所谓的“奄”和“盖”?既不是“奄”也不是“盖”?而是与甲骨文金文篆书至今简化汉字演变相符的“楙”字?《禽簋》铭文中没有“奄”和“盖”,自然也就谈不上“奄国”和“盖国”之说?
“楙”字的勘误发现,让人眼前一亮?古有茂盛之意的一个“楙”字,一下把西周王朝当时遭遇的周武王崩、周成王幼、周公旦摄政、三监群臣不服、群起而叛乱、内忧外患、风起云涌的纷繁乱象。“楙”字的比喻概括可谓恰如其分、精准到位、淋漓尽致。加上一个“伐”字的“伐楙”组合,更是一语中的准确的讲出周公旦奉周成王之命力挽狂澜率领大军东征大军驰骋千里、耗时三载平定叛乱的西周重大历史事件。一个伐字和一个“楙”字,可谓字字千钧精妙绝伦。遗憾被考古专家们译作似是而非的“奄”和“盖”了?“楙”字的勘误发现,即包含了奄国之“奄”,又远比灭一个参与叛乱的“奄国”之“奄”多了许多?真实一字之差谬之千里呀?
《禽簋》铭文第十二字,笔画清晰,左貝(貝下部两点内合)、右攴无疑。核查研究赈的辰部,发现右部笔画并不符合赈的“辰”字笔画结构,也没有赈字与《禽簋》对应笔画的文字演变字例。认识字儿的小学生对比看后,应该都能认出明确是(貝+攴)组合的敗字。既然《禽簋》铭文第十二字是敗字,那,就只能作“敗”字解读了?
勘误出《禽簋》铭文中的这个“败”字,让我也很是纠结,无法解读?的确失败的“败”字很容易让人误解?多会以“失败、輸,失利,不成功,與勝相對的败北、败退”来解读。认真研究才发现,多意字的“败”字还能作胜解?败字字意2、有作“戰勝,使失敗:大败敵軍”之意。解开胜败之意后,综合研究关于周公东征的“禽又败”及其后的“王赐金”,终于弄通此“又败”之“败”当解读为,伯禽大军又一次接连的大败叛军,伯禽获此佳绩,周成王才嘉赏其功,赐其百金。如此解读就字通意顺,且符合司马迁《史记鲁世家》关于伯禽率军东征的记载了。
23字《禽簋》铭文中有两个“祝”字,其实是代表了“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东征征伐大军中的两次重大的祝祀仪式,军中一祝二祝会说什么?无外乎祈求天佑,和鼓舞士气的誓言。且与司马迁《史记鲁世家》关于伯禽率军东征的“禽率师伐之于肸,作此《肸誓》鲁人三郊三遂。遂平徐戎,定鲁”的“祝誓”吻合相符了。
2022年卧马先生勘误《禽簋》铭文大意为:“约在公元前1042-1040年西周早期,周武王死后,周成王继位时年13岁,周公摄政辅助成王。而周武王之弟管叔、蔡叔和霍叔不服,就散布谣言,说周公要篡夺皇位,与纣王之子武庚纠合,联络一批殷商的贵族,并且煽动东夷几个部落,三监联合起兵叛乱。摄政的周公,以周成王伐楙之命,力劝周武王之弟召公支持东征,在召公支持下,周公调动大军,与其子鲁国伯禽一道率领三军东征平定叛乱。面对来势汹汹的叛贼,东征之战并不乐观,为保大周江山,周公旦谋於其子伯禽,父子联合,多次在军中举行出征的祝誓大典,以鼓舞将士士气,祈祷上天保佑,伯禽大军一次次大败敵軍大胜,连年征战平定三监及武庚叛乱,征服徐、淮等九夷,攻灭熊、盈族17国,迁殷民于洛邑,挥师北上攻奄、蒲姑等国,相继降服东方诸候方国,历时三年,取得周公东征之战的完胜。为嘉赏伯禽之功,周成王乃赐金百寽于伯禽,用作青铜宝彝。
考古,特别是古文字的考古,必须以出土文物的文字为本,必须拿出与中国象形文字、甲骨文金文篆书至今相符的文字传承演变依据,否则张冠李戴、指鹿为马、颠倒黑白等脱离了出土文物的文字本源,任何考古专家大家所言,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苍白无力。出土文物上的简帛和青铜铭文文字,与后世史官的编撰的史志典籍的文字记载比起来,更具史料历史文献价值。所以关于关于《禽簋》勘误解读的这一最新研究发现意义重大,如果被考古专家认定,不仅能够证经补史,还原西周历史真相,将纠正不足,填补西周早期周公东征、周成王赐封鲁国伯禽出土文物文字记载的空白。
欢迎关注破译勘误《禽簋》的相关研究,欢迎周文化考古研究专家和各位网友朋友们多多批评指导。
2022年9月5日 于湖北老河口
卧马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