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千年古镇室韦

(2025-10-09 02:04:57)
标签:

许之丰摄影

新闻摄影

记录历史

历史

图片

分类: 纪实摄影
千年古镇室韦


          室韦古镇,位于内蒙古的北端,它依山傍水,镶嵌在大兴安岭北麓,额尔古纳河畔,与俄罗斯小镇奥罗奇仅一河之隔。这里是蒙古族的发祥地,也是中国屈指可数的俄罗斯族民族之乡,被誉为“中国十大魅力名镇”之一。


千年古镇室韦

千年古镇室韦

千年古镇室韦

千年古镇室韦

千年古镇室韦

千年古镇室韦

千年古镇室韦

千年古镇室韦

千年古镇室韦

千年古镇室韦

千年古镇室韦

千年古镇室韦

千年古镇室韦

千年古镇室韦

千年古镇室韦

千年古镇室韦

千年古镇室韦

千年古镇室韦

千年古镇室韦

千年古镇室韦

千年古镇室韦

千年古镇室韦

千年古镇室韦

千年古镇室韦

千年古镇室韦

千年古镇室韦

千年古镇室韦

千年古镇室韦

千年古镇室韦

千年古镇室韦

千年古镇室韦

千年古镇室韦

千年古镇室韦

千年古镇室韦

千年古镇室韦

千年古镇室韦

千年古镇室韦

千年古镇室韦

千年古镇室韦

千年古镇室韦

千年古镇室韦

千年古镇室韦

千年古镇室韦

千年古镇室韦

千年古镇室韦

千年古镇室韦

千年古镇室韦

千年古镇室韦

千年古镇室韦

千年古镇室韦

千年古镇室韦

千年古镇室韦

千年古镇室韦

千年古镇室韦

千年古镇室韦

千年古镇室韦

千年古镇室韦

千年古镇室韦

千年古镇室韦

千年古镇室韦



《千年古镇室韦》

          室韦古镇,位于内蒙古的北端,它依山傍水,镶嵌在大兴安岭北麓,额尔古纳河畔,与俄罗斯小镇奥罗奇仅一河之隔。这里是蒙古族的发祥地,也是中国屈指可数的俄罗斯族民族之乡,被誉为“中国十大魅力名镇”之一。

           室韦曾用名吉拉林,隋唐史籍把大兴安岭北段的狩猎部落统称“室韦”,意为“森林人”。其中一支“蒙兀室韦”在八世纪溯河而上,西迁肯特山,后来孕育出成吉思汗的蒙古部。因此蒙古国《黄金史》把额尔古纳河称作“母亲河的源头”。在古城遗址仍可捡到9世纪的兽面瓦当,被当地牧民称作“成吉思汗的练兵场”。

       1689年“尼布楚条约”的签订,把额尔古纳河自此由“内河”升格为“界河”。传说康熙养女“九公主”远嫁喀尔喀蒙古,船行至此,面对对岸沙俄哨卡悲哭不止,遂在河边建“望乡石亭”。石亭在1900年被哥萨克炮火摧毁,但“公主石”仍半沉在河滩,枯水期仍可见刻有满文的残座。“公主哭嫁石”的历史已成为后人拍日落时的最佳打卡地。  

        清末时期为堵截沙俄越境采黄金,设“吉拉林设治局”,在室韦修三合土城墙、吊桥与关税卡房,形成军事加税务双重关卡。从室韦到黑山头的X904公路,俗称“卡线”,沿途设九卡、七卡、五卡成为清末哨卡。被当地称之为“木刻楞关卡”。白俄贵族和哥萨克骑兵携带珠宝和马刀渡河,被关卡临时收容。从山东“闯关东”农民也到此落户。两岸居民开始在关口“以物易人”,用马匹换面粉,珠宝换土地,关口成了最早的“混血婚姻登记处”。

             直到1920年,北洋政府升格为“室韦县”,将该设治局升格为县,正式定名“室韦县”,自此“吉拉林”作为行政地名被“室韦”取代,仅保留为乡镇驻地的小地名。室韦成为管理900公里边境线的军政中心。关口正式纳入国家行政体系,口岸功能由军事向民政与贸易扩展。

         上世纪1960年至1980年中苏交恶,关卡“消失”的冰封期。额尔古纳河全线设铁丝网、地雷区,室韦关口关闭,两岸贸易归零,只剩边防军与军犬巡逻。当地文化进入“孤岛”状态,俄语、列巴、木刻楞被贴上“封资修”标签。直至1989年至1991年,沉积冰封半世纪后重新“开关”,成为国家一类口岸,与之隔河相对的是俄罗斯奥洛契口岸。因无永久桥,冬季用“冰道”运物资,被当地人戏称“冰上丝绸之路”。

          在2001年,中俄各出资50%建成“室韦至奥洛契友谊大桥”,长310.59米,宽4.2米,是界河首座永久公路桥,结束了312年“靠船或靠冰”过界的历史。游客还可登上桥头,与“111 号国界碑”拍照,还乘游船抵近俄岸边,用望远镜眺望奥洛契教堂穹顶,实现“不出国,却出镜”的边境体验。卡线(X904)沿口岸北上,串联“九卡—七卡—五卡”等清代哨所遗址,被自驾圈誉为“中国最美边境公路”,室韦关口由此从“硬边境”变成“可驶入的美丽景观”。

        2025年7月31日傍晚,作者踏上室韦古镇,夕阳把额尔古纳河照成一条金红色的丝带,对岸俄罗斯的教堂尖顶刚好敲响六点的钟声。三百多年来的“开与关到再开”的震荡,把一条界河变成了当地文化的“搅拌机”。关口每一次政策、战争或交通方式的变动,都直接改写了语言、血统、建筑、节庆乃至饮食的配方。我回头望了一眼刚刚走过的“第111号国界碑”,意识到这座小镇给我的最大触动,不是猎奇式的“蓝眼睛说东北话”,而是一种被时间反复缝合过的“安静”,是那种被界河、列巴和混血笑容共同调出来的“缓冲”,它让你突然相信,世界上真有一处地方,可以把历史的枪声调成手风琴,把国与国的界碑,写成家门口的踏步石。室韦古镇是额尔古纳河镶上的一块金边,一眼望两国,呼吸间都透着森林与面包香的混血童话。




许之丰摄影2025年7月31日记录于内蒙古室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