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北之村,位于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漠河市东北部的“北红村”,比著名的“北极村”还要偏北约五公里。是中国最北的俄罗斯民族村落,至今保留着原始风貌的木屋、土路、木栅栏,也有中国最北的哨所、最北的面包坊、最北的邮局、最北的商店。
《中国最北之村》
中国最北之村,位于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漠河市东北部的“北红村”,比著名的“北极村”还要偏北约五公里。是中国最北的俄罗斯民族村落,至今保留着原始风貌的木屋、土路、木栅栏,也有中国最北的哨所、最北的面包坊、最北的邮局、最北的商店。
1858年5月28日《瑷珲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将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割让给沙俄,大片中国领土被整体割让,黑龙江由内河变为界河,从此北红村所在的黑龙江北岸(即江对岸)被割让给俄罗斯,成为中俄边界。
条约之后,北红村段界江并未出现大规模战争,却留下了几则“平民守边”的口述着木排烽火“勇字湾”故事:在清末涌现淘金潮,光绪十七年,随着漠河金矿的发现,大量矿工、猎户和农民涌入大兴安岭北部,金矿需木材,北红村江段成为放排码头。俄哥萨克多次夜间越界拖排,还打死两名护勇。吉林将军长顺接报后,一面令漠河金矿局“自组排勇”,一面派靖边军马队驰赴江岸设卡。当年腊月二十七深夜,排勇队与马队合力截回被拖走的20条木排,并生擒3名越界者。一次深夜,排勇提前把20条木排横锁江心,点燃松油火把,照得江面通红,逼退来犯者。事后吉林将军长顺在奏折里首次称此处为“勇字湾”,并削平一颗大落叶松,上刻“勇字湾”三大字作为纪念。
北红村与俄罗斯隔江相望,清末时期,村民与对岸俄罗斯人往来频繁,催生出许多浪漫的跨国姻缘。如今的北红村里有不少俄罗斯后裔,他们有着高鼻深目的外貌,却讲着地道的东北方言,吃酸菜炖粉条,也过巴斯克节,做列巴面包,住木刻楞木屋,成为北红村独特的风景线。
2025年8月4日夏日的北红村,是被“极昼”和“清凉”包裹的秘境,白昼长到让人忘记时间,20左右的气温把盛夏的燥热彻底隔绝。晚上9点西侧仍有晚霞挂在天际,凌晨3点天已微亮,无需闹钟就能伴着晨光醒来,仿佛拥有了“偷来的时光”,适合在黑龙江边散步、看江面波光粼粼,坐在村口木屋旁发呆。村民们在院子里晒蘑菇、豆角干,俄式后裔家的列巴香飘出墙外,傍晚坐在江边听当地人讲淘金、守边的故事。当聊起“北红村原名大草甸子村”,这是文革时期改名,关于“北红”俩字的含义时,一辈子生活在北红村70岁的老人王玉兰指着我的京牌汽车说“看似我们生活在祖国的最北方,我们是一颗红心忠于党,红星向往着首都北京。”
图为中国最北的北红村。
许之丰摄影2025年8月4日记录于黑龙江北红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