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第一渡”指的是吉林省集安市的鸭绿江国境铁路大桥渡口,是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初期,中国人民志愿军首批秘密入朝的重要通道之一,因志愿军先头部队在此率先跨过鸭绿江而得名,成为回顾历史,拉开抗美援朝的第一篇章。









《“抗美援朝第一渡”集安国门》
“抗美援朝第一渡”指的是吉林省集安市的鸭绿江国境铁路大桥渡口,是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初期,中国人民志愿军首批秘密入朝的重要通道之一,因志愿军先头部队在此率先跨过鸭绿江而得名,成为回顾历史,拉开抗美援朝的第一篇章。
在1950年10月16日傍晚,鸭绿江江面起大雾。21时30分,中国人民志愿军42军124师370团2营4连160余人,作为“尖刀”,首先踏上鸭绿江国境铁路大桥。与此同时,工兵在桥下游200米处铺设的“水下桥”,铁轨面低于水面约20厘米,让敌机看不见,也开始过江。没有军号、没有歌声,只听见脚步声和鸭绿江流水。为防敌机,所有武器用白布包裹,马蹄包棉、车轮套胶。先头部队过江后,立即在朝鲜朔州郡境内设置警戒线,掩护后续部队。
直到10月17日凌晨4时,370团三个营全部渡完,成为志愿军第一支成建制踏上朝鲜的团级部队,比兄弟部队38军、39军早三天,比官方确定的“10月25日打响第一枪”整整提前了九天。370团过江后,连夜疾行60多公里,10月19日抢占黄草岭、赴战岭要隘,与朝鲜人民军仅剩的两辆坦克一起,顶住美军第10军陆战1
师、韩军第3师,战斗七个昼夜,毙伤敌1800余人,为志愿军主力集结赢得宝贵时间,也奠定了东线阻击战的基石。
集安鸭绿江铁路大桥和十六条浮桥和水下桥组成抗美援朝“炸不断的钢铁动脉”。集安“抗美援朝第一渡”的存在,打破了美军对中朝边境东段的封锁预期,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实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战略意图提供了关键支撑,也为后续云山战役、长津湖战役等早期重要战役的部署赢得了时间。“抗美援朝第一渡”不是传说,而是一座城、一群人、一座桥共同谱写下的共和国开篇注脚。
2025年8月19日作者走进集安国门,在原桥下游建成一座五百米长的“抗美援朝第一渡文化廊道”,通过灯光浮雕、全息投影还原“月夜渡江”场景。桥头23号界碑、碉堡弹孔、旧铁轨被原样保留。据解说介绍,当地每年10月16日,都会举行“重走第一渡”夜行活动,志愿者手提马灯、脚踏木桥,在雾色中重温那一夜“雄赳赳、气昂昂”的无声跨越。
集安鸭绿江国境铁路大桥仍保存完好,成为抗美援朝战争的重要历史遗迹,见证了中朝两国的友谊和志愿军的英雄事迹。集安“抗美援朝第一渡”文化廊道里几首诗篇留下深刻印象。鲜花盈路,群山葱举。听江水、叠波扬誉。勇坚先跨,引千军奔赴。血蕴洪钟大吕。廊道徐伸,一展驱狼英谱。频追忆、心明驱雾。警言又书,风静阴霾妩。盛世勤耕强弩。
集安抗美援朝第一渡
鸭绿江波映日晖,
雄师踏夜破敌围。
霜桥弹孔铭忠骨,
雾岭松涛颂武威。
立国一役惊世界,
护邦百代仰旌旗。
今临旧地心潮涌,
赓续薪火志不违。
许之丰摄影2025年8月19日记录于集安市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