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路:大山口城堡老人话沧桑》
大山口城堡,位于河北怀来,与连墩列戍长城相伴五百余年,原是通向北京城大道的一个山口,明朝末年重兵驻守,一位千总官将其命名为大山口,这个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怀来城地处河北西北部,永定河上游,邻接北京,是京城的重要屏障。大山口城堡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明代防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重要据点。在明朝时,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日益严重,为了加强防御,明朝政府在北方修建了大量的长城、城堡和烽火台等军事设施。大山口城堡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修建的。
据《宣府镇志》记载,嘉靖二十九年,北方蒙古部落从潮河川内犯,突破镇边城防线,直逼京师。此后,明朝政府意识到怀来地区的重要性,便在怀来南山一带修筑了大量墩台、堡寨,大山口堡就在其中。相传,在一次蒙古部落的入侵中,守军通过烽火台及时传递信息,成功击退了敌军,确保了京师的安全。
在大山口村口有几棵与古堡同龄的大槐树,坐在树下老人们或靠或倚,脸上刻着岁月的痕迹,每一道皱纹仿佛都藏着故事。老人的声音低沉而缓慢,带着岁月沉淀下来的沧桑,他正讲述着城门楼消失的经历。以前这儿可不是现在这样。老人用手指着大槐树说“那会儿啊,大山口城堡的门楼就矗立在这儿,威风得很呐!它有好几丈高,城墙垛口密密麻麻,城门用坚实的橡木打造,上面的铜钉都磨得锃亮。每到过年,门楼上挂满了红灯笼,那热闹劲儿,十里地外都能瞧见。
老人停下片刻,眼神有些迷离,像是又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后来啊,战争来了。先是外敌入侵,后来又闹内乱,一仗接着一仗。那城门楼虽说再坚固,可也经不住炮火的折腾。门楼也只剩下半截,城门已没了踪影。内战时很多城砖被拆去盖了炮楼,大革命初期,村里人为了重建家园,把门楼残存的砖石都拆下来,用来盖房子、垒猪圈。毕竟那时候大家日子苦啊,哪管得了这些老物件儿。再后来,风雨冲刷,剩下的半截城墙基石也看不到了,最后只剩下这颗大槐树了。”另一位老人接过话茬,“那会儿我们还小,亲眼看着门楼一点点消失。后来村里修路,把那块地也平整了,就再也没人提起这城门楼的事儿了。可我们心里都清楚,大山口城门楼就在这儿待过,是我们村的根呀!”老人微微一笑,那笑容里有历经沧桑后的平和与淡然。沉默笼罩着这片小小的空间,只剩下风穿过老槐树叶的沙沙声,仿佛是在为这段消逝的历史轻轻吟唱。听着老人们的讲述,在这片看似平凡的土地,曾经有过如此辉煌又悲壮的过往。
2025年5月15日,作者怀揣着对大山口城堡未知历史的好奇,站在其斑驳的城垣之上,往昔的战火与辉煌仿佛在眼前交错。它曾是抵御外敌的坚固壁垒,也是和平年代的宁静居所,每一砖一石都诉说着先辈的智慧与勇气。战争的创伤与重建的希望交织,深感和平的珍贵与来之不易。那些在城堡中流传的英勇事迹,如同永不熄灭的火种,激励着后人铭记历史、珍惜当下,传承着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许之丰摄影2025年5月15日记录于河北怀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