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古道上的唐代大铁牛》
黄河唐代大铁牛,位于山西省最南端黄河东岸的蒲州古城西门外,始建于公元724唐开元年间,后被黄河泥沙淹没,于在1989年被打捞上岸重现于世。黄河浩浩荡荡,历史沉沉浮浮,这黄河大铁牛可以说是前世风光无限,今生千年的老古董。
据史书记载,大唐开元十二年(724年),唐玄宗任命兵部尚书张说熔铁铸牛做墩代替木桩,冶铁结链为揽代替笮索,重新修建了蒲津渡浮桥。两岸建有铁牛、铁人各8尊。结合考古发掘,还能看到铁牛下方有6根铁柱带着倒刺,牢牢扎入地下,铁柱被特意做成倾斜的角度。
巨型铁牛除了起固定索桥作用外,还有多种作用。古人云: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铸铁牛置于河岸,对肆意泛滥的黄河水是一种震慑,象征着拦挡洪水、征服水患,造福于人民。古人讲究阴阳相对,在铸造铁牛的同时,也铸造了四个铁人和七星铁柱,其实七星铁柱不过是拴船的桩子,与铁牛融为一体充作舟桥索桩而已。铁牛旁的铁人,也和铁牛一样扮演着索桩的角色。
黄河大铁牛每尊高约1.9米,长约3米,宽约1.3米,每个都有50吨以上。牛尾后有横轴,直径约0.4米,长约2.3米。铁人高约1.5米,宽约0.6米。可以使铁牛自身重力与浮桥的拉力产生一个更大的合力,保证了铁牛的稳定与坚固。
四尊铁牛气势磅礴,威武雄健,每尊铁牛旁都有一个牵牛铁人,造型精美,栩栩如生,分别代表着四个不同的民族。据史料称,这四尊庞大铁牛都是用来栓铁索之用,铁索又连舟组成黄河上最早、最长、最大的黄河大浮桥,是沟通山西、陕西、河南三省的重要纽带。尽管四尊大铁牛固守的地方虽已远离河道,但他们都是唐代国力强盛和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历史见证。图为蒲州古城外黄河古道上的唐代大铁牛。
许之丰摄影2017年9月16日记录于山西夏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