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余年的库木吐拉石窟》
库木吐拉石窟,又称库木吐拉千佛洞。位于新疆库车县城西南,渭干河出山口东岸的崖壁上。开凿年代约在南北朝后期至盛唐时为最繁荣,十三世纪伊斯兰教传入后被废弃。现存编号洞窟80个。石窟形以中心柱窟和方形窟为主。
库木吐拉是维吾尔语意思是“沙漠中的烽火台”。窟内塑像大都毁坏,只有在新近发现的洞窟中尚有少数塑像,如第21窟甬道西侧壁龛内塑一坐佛,依然保存完好。
库木吐拉石窟开凿可分三个时期,第一期约在两晋时期;第二期约在南北朝至隋朝;第三期从隋唐延续到宋代。石窟壁画中的人物姿态优美,形象生动,充分展现了古龟兹人民的智慧与才能。
在石窟中壁画题材有佛本生故事、佛传故事、因缘故事及阿弥陀佛净土变、弥勒净土变,此外,还有许多佛、菩萨、僧人及供养人的画像。壁画题记有龟兹文、汉文、回鹘文等大型经变故事画,形象生动、造型优美。
库木土拉石窟外,渭干河缓缓流淌。这条龟兹国的母亲河,曾孕育了独具特色的龟兹古乐,孕育了庞大的石窟艺术,孕育了瑰丽独特的龟兹文明。
神秘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在这里静静沉睡,塔里木河旁的胡杨林千年葱郁。库车的库木吐拉石窟,正在祖国的边疆奏起抒情的乐章,焕发着独特的魅力。图为2010年8月17日作者走进库木吐拉石窟。
许之丰摄影2010年8月17日记录于新疆库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