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喀什市维吾尔老城——高台民居

高台民居位于新疆喀什东南端的黄土高崖上,据说在公元九世纪中期,八百年前的一场突发的洪水把高崖冲断,形成现在的南端和北端,南端就是如今的高台民居,北端就是现在的喀什噶尔老城区。

不到喀什不算到新疆,不到高台不算到喀什。走进喀什高台民居,我们仿佛走进了历史,走进了一座维吾尔族活的民俗博物馆。随着人口增加,民居内宅院建筑不断扩大延伸,房连房,楼连楼,层层叠叠,几乎没有一点富余的空间,聪明的维吾尔人就发明了独具一格的“过街楼”,“半街楼”和“悬空楼”等空中楼阁。

据讲解员古丽说“高台的民居,过去在祖辈的时候大院子是宽敞的,还可以栽核桃树、石榴树,随着家族人口的增多,院子里又盖上新房,大院子变成了小院子。人口再增,平房成了两、三层的楼房向空中发展。”

高台民居是新疆喀什市老城东北端一处建于高40多米、长800多米黄土高崖上的维吾尔民族聚居区,距今已有600年历史,是喀什展示维吾尔古代民居建筑和民俗风情的一大景观。

高台民居现有居民603户,人口2450多人,全都是维吾尔族。现在,高台民居多是经数代人流传的三四百年老宅,
房屋依崖而建,百年老宅随处可见。

维吾尔妇女的生命和生活是和花联系在一起的。头戴花帽、头围花巾、身穿花裙,用鲜花装扮自己。

维吾尔语“古丽”是花的音译,他们如此地喜欢花儿,以至于很多家庭以各色花儿给女儿取名。

维吾尔族人可是个爱美、爱花的民族,庭院里有空地,自然是花草满园,没有地可种花草,则种在一个个的木制花盆里,摆在院内阶梯旁或楼上凉台上。

据介绍古代民居150多年前,第一代叫木沙阿吉,80岁过世;第二代,马木提*木沙阿吉,70岁过世;第三代,阿布力孜*马木提,也在这里生活了60多年。主要是从事手工绣花帽。

巷内的维吾尔族居民对来访客人热情好客,而且都很注重礼貌,见面时会热情问候,在小巷内遇到维吾尔居民可以说一声“亚克西吗”(维吾尔语问好)。维吾尔语里对小女孩的称呼叫“克孜巴郎”,“克孜”是“女孩”,“巴郎”是“小”之意。这些在自家门口的克孜巴郎,打量着路过的陌生人,不是的做出维吾尔族人爱舞蹈的造型。

维吾尔语把小男孩叫“巴郎子”,巴郎子是男孩的意思。一般10岁以前可以叫“小巴郎子”字。

在居民文物展厅里,有的是从祖辈遗留传下来的最早的手抄本古兰经;最古老的轱辘、纺车和闹钟;还有搜集的各国的钱币和文革时期的产物等等珍藏品。


土陶历史上鼎盛时期,高台上有一百多家土陶作坊,全喀什市土陶作坊全部集中在这土崖上,所以维吾尔人叫“土陶崖”。

有些古老的民居生活用品大多都有数百年历史,也有一些是世代相传,至今保留了三四百年。

有些古老的民居生活用品大多都有数百年历史,也有一些是世代相传,至今保留了三四百年。也有着当地居民自己打造制作现代生活的手工艺品。

从这家居民大门上的各种门牌榜,就清晰的记录着宅子里面的老故事。

据说喀什正在争取世界遗产,一个很重要的理由就是保住这座维吾尔族的古老家园高台民居。
许之丰2010年10月8日摄影记录于新疆喀什
《未经本人同意
请勿转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