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克服猴性会赚的更多

(2015-06-08 12:58:15)
标签:

股票

财经

分类: 学做股票

 

    今天盘面表现是拉大杀小,股市再度故伎重演,搞得指数光鲜,个股惨跌。上午收盘深市下跌311点,创业板下跌4.89%。上证指数震荡走高,K线又是一个吊颈线,好在下午还有半天行情,看它怎么走了。上证指数早盘上蹿下跳的像个猴子,纵观如今的散户,大多都是短线行为,也尽显猴性。

 

    这些天,无论是在单位里,还是在各种场合,要是不听到几句股票的声音,都不好意思说是在中国上海。最近天气转暖了,小区里散步的人多了,天天会看到一簇一簇的人在那里谈股票,电线杆下,绿地的亭子里,飘来的不是股票代码,就是买进卖出的说辞。单位也里很热闹,吃饭时,闲暇时都在讨论股票,这个买进,那个卖出的,大多都忙得不亦乐乎。有人问我最近股票怎么样,我说,我又不炒股的。

 

    有猴性的股民才会有猴性的市场。在股民的观念里,炒股票就要买进卖出的,不然怎么炒呢?也是!一般散户是拿不住股票的,因为在他们的眼里,买入某只拉升的股票,然后抛掉获利,然后再追涨另一个拉升的股票,继续获利,几次下来盘满钵满。我有个朋友,买入的股票涨了,那是必抛的,如果不抛会很难受,怕跌了擦掉利润,先落袋为安。可要是套牢了,心里笃定了不得了,会等待很长时间解套。

 

    在理论上,一波拉升出现,追涨获利。然后瞄准第二只启动的股票,追涨获利。实现利润最大化。在同一只个股中,不断的做波段,涨了抛,跌了捡。把K线的曲线拉直,以达到利润最大化。于是,猴性就这样练出来了。

 

    一旦猴性出来了,乐趣也就来了。涨势中可以天天赚,天天数钱很有乐趣。但要是遇到下跌,只有二种方法,一是死扛,二是割肉。一波下跌后,死扛的补仓,割肉的抄底。要是继续第二波下跌,死扛的再次补仓,割肉的再次抄底。那么再来一波下跌呢。死扛的已经没子弹补仓,抄底的已经抄在半山腰,子弹已经打完。2008年很多人的惨状就是如此。

 

    最糟糕的就是勇士,喜欢一锤子买卖,凭着一时的勇气,认为股价必定会涨,于是就一锤子砸下去满仓。记得笔者在书里写过当股价已经涨了数倍,还依然在你的那个锤子之下。。。这样是不是很悲惨。

 

    不可否认的是,短线也是一种获利的手段,股市里能赚到钱就是硬道理,但要应用得当。上午笔者还在讨论,短线与中长线哪个获利丰厚?得出的结论是:一路持有的收益远比短线丰厚。

 

    首先,中长线持股心态平稳,短线较为浮躁,心里越是浮躁,对操作的影响越是大。最厉害的就像狗熊掰玉米,掰一个扔一个,以致经常会听到有人在吹嘘:曾经买入的股票现在到XX价了。有什么好吹嘘的,如果现在持有才是吹嘘的本钱,有吗?心态浮躁的结果一定是逃掉的黄鳝总比手臂粗。

 

    其次,短线容易被主力牵着鼻子走,震仓、洗盘这些手段就是针对散户的。股价上涨之后,只要上下一抖,做短线的多半会夺命而逃。不要杀跌很多,只需横盘二周,大多散户都会舍弃而去。他们的想法就是,在这里耗着还不如去找热点中的强势股,于是就会遇到抛掉就飞涨的情况。

 

    克服猴性会赚的更多

 

    当一只股票在低位时,如果对它有个预期,那就介入,股价走上升通道,那就拿着。比如说10元买入的现在到了14元了,还在上升通道里,那么股价有10%左右的调整没什么大不了的,只不过是淋场雨罢了,要是有预见,用小部分顺势做个差价,摊薄一下成本也未尝不可。可猴性的人一定是守不住的。

 

    如果是在某股的启动初期追涨,当这只股票还在奋勇向前的时候,又何必急在一时放手呢。

 

    现实上,很多散户都在忙着追涨杀跌,前几天我朋友突然来问我某股能不能买入:600XXX,叫赶紧买入,消息股,说有XX大利好。我一看,马上回答:都拉了这么高了,狗屁消息。从这个个例中可以看到,现在这种情况不在少数,小道消息一传十,十传百的,没有经验的都会信以为真,再高的股价都会有人去追涨,偶不由得也是醉了。

 

    笔者现在是不炒股了,越来越懒了,也没兴趣去追涨杀跌。笔者一直是玩潜伏的,当预期和利好还没有兑现时,那就不会动弹。就好比是一个懒惰的猎人,看到田鼠走过,不打,看到兔子走过,没兴趣。看到狼跟在兔子后面,放跑。等到了老虎走过来,一枪崩了,然后把老虎拖回家。

 

以上所写仅代表个人观点,看者风险自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