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出去旅游喜欢拍照片,现在发烧期已经过去,其实存在记忆里的是最好的。家里有很多照片,基本就是搁在那里不会去看的。有多少人会不时翻看以前的照片呢?估计很少。记得在中学时就开始玩摄影,从虎丘135开始到海鸥双镜头的120,再从海鸥135玩到DF单反,从美能达玩到现在的佳能EOS,尽管还有余热,但对摄影已经没啥兴趣,大多也就是到此一游留点影像。至于自己,很少再有照片,这次去塞班也就与那条蜥蜴一起留了个影,其他个人照片一张都没有。
不过想起那时发烧的时候蛮有趣的。那时仅有黑白照片,买了胶卷拍,拍了自己洗,显影、定影要掌握好时间,不然胶卷就废了。然后就是印照片,最终的结果是放大机是自己组装的,半夜在家里的灶披间里用红玻璃纸把灯泡包裹好,然后开始工作,俨然就是一个工作室。看着照片慢慢的出现影像,非常的有乐趣。在那个时代,摄影可是烧钱的玩意,在这上面不知花了多少钱,不过摄影水平提高了不少。自打有了彩色胶卷,摄影就更花钱了,幸好同学的女朋友在冠龙印照片的,业务比赛获过大奖,技术很好。经常去冠龙会遇到一些报馆的记者,经常在一起探讨摄影,记得一个记者拍上海夜景,曝光七次成像,那张照片既有白天蓝天白云,又有夜晚的灯火辉煌,至今记忆犹新。不过我的水平也不赖,照片从机器里出来,有的记者就会问用什么机器拍的,我说是DF,把他们惊得一愣一愣的。其实DF的标准镜头很出色的。都是些崇洋迷外的家伙,哈哈。
自从有了数码摄影,人人都是摄影家了,遇到好景色多拍几张总会挑出一张好的,水平就体现在取景和构图方面了。不过现在有了PS,这是很可悲的一件事情。以前拍一张照片成本很高的,是需要思考的,当快门按下去的时候基本已经知道这张照片是什么摸样了。而现在有了显示屏,这一切都可以省略了,时代在发展,这是必须的,但我还是喜欢在取景器里取景。
写了这么长一段的含义是后面照片没多少了,喜欢看文章的就看看,如果要看照片,可能会失望。
去塞班不贵,也就几个K,国内海南什么的节假日比较贵,在国内这种地方旅游还不如走出国门,感受是不一样的。其他不说,就说交通吧。塞班很少看到堵车,也许是那里的人少,不过他们都是按规矩开车,不会有人超车,也不会有人抢档、加塞。小转弯绝对是让着自行的,最让人不适应的是老远看到行人过马路,车子都会停下来等人过去。不仅如此还会开双跳灯,后面的车都会排队等。有次我过马路看到一辆车停下,我试了一下,挥手示意让那车先过,可他却依然不动,死皮赖脸的就停在那里不过来,真是气死人了,我只得先过。
在澳大利亚、日本等地,我都遇到过这种情况,车绝对是让人的。而我们伟大的祖国却不是这样的,就说上海吧,要过个马路实在是很吃力。等到绿灯亮了,刚想过去,可是小转弯的车却过来了,你硬是要过,他只能急刹,然后会朝你吹胡子瞪眼。如果再等,那么一排车过去后,展现在你眼前的又是红灯,这马路怎么过?
看到这个牌子吗?应该都能看得懂。所有经过的车辆必须停下,无论前后左右是不是有车有人,都要停下,而不是减速通过。站了一会看着一辆辆车经过那里,都停下再起步的走的,假如在国内呢?路口又没有摄像头,早就一溜烟过去了。


塞班的丛林探险也就是坐着越野车走一段颠簸的路,两边都是树林,也算是丛林吧。路上无聊就和司机聊了起来,我对他说,在塞班开车真舒坦,人很轻松。要是你以后回国估计连车都不会开了。那司机回答说,我在国内也会去抢的,不然车没法开了。塞班和美国都一样,车都是让人先行的,人家这么多年已经养成习惯了,因为他们认为“人是最伟大的”,开车的绝对是要让着人的。
对于伟大这个词,我只知道我们的党是伟大的,我们的祖国是伟大的,我们的领袖也是伟大的,如今我们的政府也相当的伟大。我们的伟大之处在于以前的人民当家做主人,后来的人定胜天,直到如今的以人为本。但从来没听说过“人是最伟大的”,这不是万恶的美帝在蛊惑人心吗。
其实啊,城市里堵车都是人为造成的,如果大家都按照规矩开车,基本不会堵,最多也就是车速慢点而已。大家都想跑在前面,能不堵车吗?如今我们教育孩子都认为不能输在起跑线上,那么到了能开车的时候自然也会雷厉风行。有好多东西想写,但时间不早了,不想写了。
还是发几张照片吧。下面这张是女儿在向我招手。


不知道是什么的起点和终点,也许是环岛。




下一篇是大结局篇:血拼塞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