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限购之下房价会不会跌?

(2011-09-13 17:29:45)
标签:

财经

股票

证券/理财

分类: 时事评论

    最近和朋友对于房价的涨跌进行了讨论,限购之下房价会不会跌?朋友认为会下跌,蓝猫认为不会跌。

 

近期对房价的调控确实很严,又是首付限制,又是限购,又是加息的,非常的热闹。由于舆论的导向,使得最近楼市观望情绪浓厚,成交虽然低迷,但事实上楼价貌似没跌,有的地方甚至还在上涨。

 

 

    记得蓝猫在先前发过一张报纸的图片,那是1989年的,当初百姓望楼兴叹,如今20多年过去了,百姓还是望楼兴叹,估计再过若干年,百姓继续会望楼兴叹的。

 

 

    国外的房子和楼是连土地一起买的,拥有一切的所有权,哪怕是房子下面挖到黄金或者石油,拥有着是房子的主人,属于私人财产。但是国内却不是这样,土地是国家的,别说是挖到石油,挖到黄金就必须上交国家,否则就是违法,是要吃官司的。国内土地只有70年的使用权,70年以后也不知会怎么样了。

 

 

    非常感叹国内专家的计算水平,蓝猫猜想,这帮人多半没肚脐眼的。假如一个人大学毕业再工作几年,事业如果有点小成,30岁可能才会有点积累。30岁买房,活到100岁正好是70年的期限。有几个能活到百岁以上的呢?按照现在的建筑质量,70年的房子也就差不多了,70年的土地使用期限到了,难道会让你吃免费的午餐?接下来也不用蓝猫多说了,大家都能想明白。

 

 

    势在必控的楼价控了20多年,房价却涨了N多倍,这是一个奇迹,不管你信不信。

 

限购之下房价会不会跌?

    蓝猫觉得,央行如果再加几次息,房价可能会下来点,但不会暴跌,而是会在可控状态中下跌。为什么这样说,首先要看卖方,土地的卖方是谁?是政府,房子的卖方是谁?是地产商。地产商是企业,是商家,盈利是天经地义。买进地皮开发,无论是垃圾地皮还是地王,有利可图才会去购入。而政府的财政收入一块就是地皮,中国现在政府机构庞大的不可想象,这在世界上也是屈指可数的。尤其是在内地的一些小县城,县长只有一个,但是副县长可以有很多,全国多少个县,多少个机构。这么庞大的机构开销当然很大,公费消耗也很厉害,每年因公出国、公务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招待费是个天文数字,靠的是什么,税收够用吗?

 

 

 

    不妨看看如今出台的政策,限购,看似调控,其实是具有两面性的一种手段,看似以为限购是为了降房价,其实有点像囤货,如果房价上涨,限购就是调控。如果房价下跌,限购就是阻止大跌。这样的好处就是可以继续在高位出售土地。加息,对于炒楼的人,加息是很好的措施,但是对刚性需求的那部分人,再加息也没用的,要买还得买。

 

 

    蓝猫认为房价不会跌,这只是相对而言。物价上涨了还能下吗?国内的物价一般都是上涨容易下跌难。即便是召开听证会,那只是个形式而已,观察过许多听证会,貌似没有看到被否定的。如今通胀之下,物价都在上涨,房价不涨已经算跌了。其次,一边在高价出售,一边在吆喝下跌,没道理的。看到很多商家的亏本大甩卖的广告,可哪有商家会亏本卖呢。房价 下跌只不过是压缩房产商的利润而已,土地的价格难道会暴跌吗?说给谁听呢?

 

    很多人认为房价下跌,银行会亏损,甚至倒闭。这种事情会在中国发生吗?绝不会!不信可以算算,现在首付是多少,公积金贷款是多少,商业贷款是多少?如果房价下跌,房价跌幅多半会在商业贷款这部分比例中,不会超过。再说,几个大银行都是国家的,国家能够容忍这种事发生吗?当然不会!大不了多印刷点钞票就行了。

 

房价上涨到现在,说是市场行为,其实高价出售地皮就是最大的推手。一边开着妓院,天天喝花酒,一边在说要打击卖淫嫖娼,出台措施,出台更严厉的措施,难道是针对自己的吗?

 

 

    如今我们这个社会是国富民穷的社会,8月全国财政收入7546.37亿元,增长34.3%。试问,中小企业增速有那么快吗?GPT增速有那么大吗?你的收入增加那么多吗?凭什么财政收入会有那么多,在媒体报喜之际,难道不觉得畸形?最近婚姻法针对房屋资产的问题引起了轩然大波,作为一个人生存的基本条件之一的房子原本不是问题的问题,如今却成了大问题。当年轻人的理想以及终身奋斗目标只是为了一套房子,那么我们这个社会是很可悲的。

 

限购之下房价会不会跌?

    今天看到人民网一则报道《北京物价真比纽约高吗?》,通篇文章扫了一遍,蓝猫感到很气愤,不知道这个记者是脑残还是低能,作为人民日报的记者学历貌似不低,不会连基本的比较都不会做吧。在什么情况下进行比较,在什么情况下不可以比较,甚至把比较的概念都混淆了,这不是在忽悠吗?这种文章能够通过审核发表也是奇事一桩。

 

 

    美国的的收入多少?国内的收入是多少?物价相比,要在收入相等的条件下才能进行比较。在同一个城市可以,在同一个国家勉强可以,尤其是在中国,各地的收入不同,何况美国。不提收入多少而去比较物价,这不是脑残是什么。

 

 

    比如说上海买一听可乐2元多,澳洲也是2元多。你说澳洲贵还是上海贵?如果澳元折合成人民币,一听可乐要十几元,但是对于澳洲人的收入来说,不也和上海差不多吗?出国旅游的大多都知道,到很多国家去是不能折算成人民币的,不然会承受不了,这是因为收入不同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